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三 )


第二个呢 , 是《羊城晚报》某编辑 。 《文学回忆录》出来 , 他就组织一位姓张的作家写了文章:《木心:被高估的大师?》 , 登出来 。 事后我见了张姓作者 , 蛮坦率的 , 他说他当时没看几篇木心的文章 , 没读过《文学回忆录》 , 他说那个标题是《羊城晚报》编辑加上去的 。
最近一次生气 , 就是郭文景 。 说来可怜 , 他一点不知道自己有多丢人 。 你批评木心 , 没问题 , 你可以批评任何文学家 , 批评托尔斯泰或者鲁迅 , 但腔调不要这么难看 , 话说出去 , 是你自己的脸 , 多好的教养啊!
《羊城晚报》后来给《文学回忆录》一个年度散文奖 , 叫我去领 , 我见到了那个编辑 , 蛮年轻的书生 , 我就心软了 , 我逗他 , 我说可不可以在颁奖仪式上讲这件事情 , 他马上慌了 , 说千万不要这样 。 呵呵 , 你先撩的事 , 你躲什么呀——我也是个粗人 , 常骂街 , 所以我被骂是活该 , 但骂木心 , 我会非常受伤、动怒 。
你刚才问我关于木心还有什么想说 , 有的 。 针对资深文学编辑朱伟 , 我有十万字要说 , 因为涉及深层的文学是非和历史是非 。 看机会吧 , 目前不会说 。
宫子:我觉得木心留下的文字 , 有一个特点是他太容易被断章取义了 。 比如我看《木心遗稿》里面有句“每个女子都应该像清少纳言那样啊” 。 这话我们都知道就是个人在读书时随性的一句感慨嘛 , 但单独挑出来 , 太容易被攻击了——你什么意思啊 , 清少纳言是日本封建社会贵族阶层 , 她身上多少社会约束 , 让每个女子都像她那样 , 这不是和现代女性的个性解放唱反调吗?我觉得这个时代 , 人们似乎无法容忍一个人去随性感慨 , 你说的每句话都要负责任 , 都要有依据 。
陈丹青:这就是自媒体时代 , 大家都能说一嘴 。 但现在的好处是 , 留言意见正反面都有 , 一个人被修理惨了 , 会有人出来说话 。
宫子:那刘老师作为出版人 , 从出版《文学回忆录》开始就有预料到木心在今天受欢迎的程度吗?
刘瑞琳:最开始是2006年的《哥伦比亚的倒影》 。 那是木心书的简体字版第一次在大陆出 , 立刻有人觉得他很有意思 , 后来作品一本一本地出 , 读者越来越多 。 《文学回忆录》是2013年出的 。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木心在纽约授课 。
宫子:当时他还在世 , 知道这个事情后有什么反应呢?
陈丹青:你在遗稿里会看到的 。 回国后他写了很多感想 。 第一 , 很高兴有读者了 , 第二 , 感慨名声来得太迟 , 反倒怀想默默无闻时 。 当他发现有名了 , 百感交集 。
宫子:他好像很渴望能有人来写一写他?
陈丹青:是的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跟他一起玩 , 隔三差五他就拿着稿子给我看 , 我说写得好啊 , 之后越来越熟 , 他说你将来要写啊 。 但我不肯写 , 写了 , 他肯定不会满意的 。 他对什么文字都不满意 , 包括他自己的 。 结果他死后我马上坐下来写 , 写完会难过 , 因为他看不到了 。 他活着时我写过一篇 , 就是2006年木心大陆版第一次推出的时候 。
木心的“孤独”与“通透”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木心旧照 。
宫子:但现在变成研究他的人太多了 。 我很好奇 , 不知道如果他还活着 , 看到这么多人研究他 , 写他的论文 , 会是什么反应 。 因为我觉得 , 艺术家、作家可以很极端地分成两类 , 一类是需要在研究里活着的 , 另一类呢一碰到研究就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