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六 )


宫子:而且这一定是个过程 , 想兼顾通透和世俗 , 倒是容易的 , 但一旦达到了彻底通透、看破红尘的状态 , 再回去就难了 。
陈丹青:哈哈 , 好像你特别在乎看破红尘这件事 。
刘瑞琳:年轻人好像很爱说这件事情 。 陈老师你觉得你现在这个年纪看破红尘了吗?
陈丹青:没有 。 “看破红尘”这句话就是没看破的意思 。 生命就是红尘 , 除非你赶紧死 , 不然你就没看破 。 从字面意义上 , 所谓“通透”要到木心的年龄段 , 要经历很多事情 , 但木心要看破的是“宇宙” 。 遗稿中有句话 , 大意是人类想破解宇宙 , 不自量力 。 他出语毒辣 , 很会“损” , “损”一切事物 , “损”各种人 , 包括“损”他自己 。 我反而觉得这是他的孩子气 , 绝顶聪明的孩子 , 嘴很毒的 。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文学回忆录(1989-1994)》 , 木心/陈丹青著 ,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0年7月 。
宫子:可能这个话题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 , 就是木心他是如何看待“人”的 。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 , 读木心能发现 , 他仿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名言的反面——爱具体的人 , 不要爱抽象的人 。 感觉在他眼里 , 远处的人、艺术的人、抵达不到的人 , 甚至散文里路边萍水相逢的小摊小贩 , 远远望去 , 都那么可爱;然而现实的人、具体的人 , 一走近了 , 仿佛便丑陋了 。
陈丹青:哈哈哈 , 你再多读 。 多读了你会发现他说过同样的意思 。 你会发现他在同一个问题上 , 有这个意思 , 也有那个意思 , 他会有很多说法 , 而且在其中享受快感 。
宫子:是啊 , 他是个没有固定体系和逻辑的人 。 有时候看 , 会心想 , 哪怕你有个什么流派 , 有个什么主义呢 , 但凡随便有一个 , 就有相应的圈子 , 当你受到攻击的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 。 但那 , 就绝不是木心了 。
然后 , 再说回到他“孤独”的话题上 。 你在美国刚认识他的时候 , 试过帮他卖转印画 , 可惜大部分人不识货 , 是吗?
陈丹青:有人识货 , 但觉得不好卖 。 他被拒绝的经历非常多 。 但这不是要点 , 跟他的孤独没有太大关系 。 很多作家如果你问他是否孤独 , 我相信各有各的孤独 。 他跟我们 , 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作家相比 , 最不一样的是 , 他被外界知道是最晚的 。 王安忆跟我是同届 , 出名时也就二十七八岁 。 阿城比安忆大一点 , 出名时35岁 , 在那代人算是晚的 , 我不知道60后作家出名时多大岁数 , 但是你可能找不到一个当代作家 , 79岁才在大陆第一次出书 。 他在台湾发表散文 , 早一点 , 也快60岁了 。 这是木心跟所有作家——且不说写得如何——最大的区别 。
宫子:那他在美国如何谋生呢?
陈丹青:起先是稿费 。 好几张华人报纸在纽约 , 他投稿 , 同时在台湾出书 , 有版税 。 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他也卖画 , 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 遗稿里有他的账单 , 差不多等于收入表 , 每篇文章多少字 , 多少稿费 , 他会记 , 有点像鲁迅 , 喜欢弄小账单 。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木心画作 。
宫子:二位应该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 葬礼上播放的不是寻常的哀乐 , 而是古典乐 。 这是他留下的遗愿吗?
陈丹青:不是 。 他没留下任何遗愿 。 他发昏了 , 谵妄了 , 然后死了 , 没有一句话留下来 。 但是第一 , 他和我都喜欢古典音乐 。 第二 , 当时就这么做了 。 12月24日是葬礼 , 22日晚上我放CD一个个听 , 然后选出来 , 排了顺序 , 请乌镇一位录音师在音响里事先准备好 , 比较长的那段在灵堂放 , 短的那个音频在葬礼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