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第52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与第55章"知常曰明"( 五 )


于是三只老鼠以类似一米板、三米板、五米板连台跳水的方式 , 相继跌入油缸里 。 浑身被油湿透 , 虽然油是都喝饱了 , 但谁也逃不出这深深的油缸了 。
这就是多藏必厚亡的事例 。
有一对同龄夫妇 , 一齐欢度他们的60岁生日 , 正在热闹时 , 突然 , 天使出现了 。
天使说:"我祝福你们的60岁 , 你们许愿吧 , 我一定成全 。 "60岁的老婆说:"我好想环游世界 。 "
天使说:"成全你 。 "当!太太手上多了一张环游世界的飞机票 。
天使问60岁的老头:"你呢?许什么愿?"
老头问:"真的一定会成全吗?"
天使说:"我从不反悔 。 "
老头高兴万分的许愿:"我希望我现在能抱着比我小30岁的女人 。 "
天使说:"成全你 。 "
当!老头变成了90岁 。
不知足知止的 , 必然辱矣殆矣 。
生于乱世 , 贵而能贫 , 可以后亡 。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人能知于知足 , 则福禄在于己 。
治身者神不劳 , 治国者民不扰 , 故能长久 。
(汉·河上公)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
今仕宦至二千石 , 宦成名立 , 如此不去 , 惧有后悔 。
岂如父子相随出关 , 归老故乡 , 以寿命终 , 不亦善乎?"
(《汉书·疏广传》)
名者 , 禄位也;争者 , 忘其身 。 货者 , 财宝也;贪者 , 轻其死 。
夫名疏于身 , 身多于货 , 虽其愚者 , 犹必知之 , 及在得丧之间、与夺之际 , 则中智之徒尽未能免其惑也 。
故唯圣人能知战斗之可息 , 不争其名 , 知财货之可足;不害其身、不多藏、不厚亡 。
是终厥身而辱 , 殆所不能及 , 故可以长久也 。
(唐·王真)
物有聚散 , 性无古今 , 世之人以物易性 , 故好名而徇利 , 名辱而身危 , 圣人尽性而足 。
天下至大也 , 而不以害其生 , 故可以长久 , 而与天地并 。
(宋徽宗赵佶)
君子之亲 , 日亲於道 , 多多於道 。 小人之病 , 病不务学道 , 贪非理之名 , 多藏货物 。
其非理之名易夺 , 货藏多而必恃 , 故厚亡 。
君子守有命之名 , 藏合得之物 , 是谓知足不辱 , 知止不危 , 可以长久 , 云永不坏也 。
(明太祖朱元璋)
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 , 无非求得名利 , 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 。
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 , 失名利就忧愁 。 不知求名必耗费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 , 也是这样 。
放于利而行多怨 , 得利必遭危险;得大名遭人的嫉妒破坏 , 也是这样 。
名利皆身外的物 , 为求名利损了身 , 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
且说有得必有失 , 得失何必计较 。
得还是从失来的 , 必然先失了才能得 。
就像一草一芥 , 是至小的了 , 还必得用眼看着 , 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 。
虽然得了 , 眼光气力却先失了 。 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 , 是至贱的了 , 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 。 虽然的了 , 金钱却先失了 。
至小至贱的 , 还必然先失而后得 , 大的贵的可想而知了 。
所以天地间的事情 , 没有无故就能得的 。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君子坦然自乐 , 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 , 就是患得患失 。
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 , 失不是患所能免的 。
惟有超出得失以外 , 尽上为人的天职 , 自然先难而后获 , 不求得而自得 , 且一得永得 , 万古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