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木心被更多人认识的时候,已经是位长者,人们愿意尊他为老师,听他慢吞吞地讲课;后来,他拥有了更多读者,《文学回忆录》让他备受年轻人的喜爱,相见恨晚。但对羡慕张爱玲年少成名的木心来说,自己却等到79岁,才第一次在大陆出版书籍。最初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也没能掀起阅读的热潮,只是本冷冷清清的文学作品,他依然渴望着能被更多人看到。然而,等到让他成为一种现象的《文学回忆录》出版时,已经是2013年,那时他已经辞世。
等到他更多的作品出版,人们才意识到,或许对整个汉语写作来说,他也来得太迟了。那种干净的、没有受到上世纪任何文化运动影响的文字,天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或许以后,他还有更多的迟到——对他文学观念的公正评价、对他作品的真正理解、《诗经演》等书籍中耗费的心血、更多尚未面世的遗作手稿、画作……在现代,他慢吞吞的姿态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格格不入,吸引了更多人跟着他的影子,安静而缓慢地前行。
理想国$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插图
木心(1927-2011),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中国当代文学家、画家,出版多本著作。
采访在理想国顶层的办公室进行,陈丹青和“理想国”的总编辑刘瑞琳正坐在一张办公桌旁,面前是厚厚一沓《木心遗稿》的清样打印文件。首批面世的这份遗稿大约共计16万字,主要是木心晚年时期的笔记、备忘录和作品草稿,整理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这只是木心尚未出版的作品的一部分,他还有更多文字,由于没有留下任何时间、标注,甚至笔迹都无法辨认,暂时无法出版。
在今天,木心几乎已成为每个读书人都知晓的名字,但对真实的木心来说,人们了解的,或许连一半都没有达到。对木心,人们有推崇、有赞赏、有质疑,也有标签化的误解。在短暂的寒暄后,我们坐在桌边,开始在交谈中追逐木心在文字中留下的痕迹。交谈结束后,这痕迹可以说更清晰,也可以说更模糊。总之就像是他重新在房间里出现了,听完我们的对话,然后等关于他的话题结束后,就起身拍拍衣服,继续消失了。
理想国$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插图
本文出自12月17日专题《迟到的人——木心逝世十周年纪念》的B04-B05。
采写 | 宫子
对谈陈丹青视频精彩片段:陈丹青谈《木心遗稿》修改过程。
理想国$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插图
《木心遗稿》,木心著,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1月。
自媒体时代的木心
理想国$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插图
木心旧照。
宫子:今天我们来,当然主要是纪念木心。你之前每年在木心的纪念日都会写一些文章,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还有多少想说的没说出口呢?
陈丹青:他死后五年,我每年为理想国的《木心纪念专号》写一篇回忆文章。2015年,木心美术馆建成了,我又写过很长一篇谈论他的绘画,放在2016年专号。那是专号最后一期。但2017年又写了一篇,是伦敦国家图书馆叫我写的,那年美术馆办了英国文豪的文物展,展品来自图书馆,他们蛮重视,听说老头子来过英国,就要我写回忆,他们翻译后,放在图书馆网站上。
宫子:每年应该有很多人来找你写吧?
陈丹青:倒也没有。情况在变化。十年前知道木心的人很少,2011年他死了,2012年我录入《文学回忆录》,2013年出版。那个阶段,理想国、乌镇、我,都想让大家知道木心。但十年来读者逐渐增多,好几个省的民间读者自发成立了“木心读书会”。当初我没想要那么多人知道他,其实大部分人只知道他的名字,记得一些他的俳句,听过《从前慢》,但果真去读他的书,毕竟是少数。木心的书不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