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三 )


这充满了童趣的归纳实际上指向两个可悲的事实,一者为儿童看到了成人趋利化的思维模式却无法理解,其二为成人并没有平视孩子,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选择性的“视而不见”。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成人与儿童心灵“视界”的鸿沟,二者各行其是,双方难以真正懂得。
而在《明星猫》中,当毛毛把缺了一只耳朵的流浪猫带到学校却面临数次“拒之门外”时,班长能能不解又忧虑地对雷老师说:“其实,它就是需要一个小小的、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我们学校这么大,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困惑的声音同样来自于儿童对成人世界的“看见”,当同样的问题摆在成人与儿童中间,两个世界轰然碰撞,简单与复杂便成为关乎人心的命题。我们何以保全内心的良善,如何有温度地分享资源与空间,经由儿童视角,这些至关重要的命题訇然中开于文本内外。
海龟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海龟老师:斑马汽车》内页图。
因“看见”而“在场”:
儿童其实拥有丰沛的情感与处世“哲学”
程玮的观看之道并非简单地存在于叙事学与表意空间的范围内,《海龟老师》最宝贵的人文光泽还在于作者对孩子真正意义的“看见”,倾听他们的声音,再由声线的内部涉渡其柔软又纯粹的内心。
海龟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海龟老师:多莱的出走计划》封面。
在《多莱的出走计划》中,多莱无法真正理解妹妹出生对于他的意义,在他看来,一切都充满了吊诡与刺痛,“出尔反尔”的爸爸,失去耐心与关注的妈妈,让他在不经解释就必须承受的“哥哥”身份里成为家里的“边缘人”,小说里他的每次内心独白与啜泣着的对话,都呈现着一个孩子的茫然无措与惊涛骇浪般的伤心。比起这些“突如其来”的困扰,《斑马汽车》所呈现出的内心焦虑与彷徨挣扎更加抵达儿童的现实困顿。为了查看雷老师的斑马汽车底色究竟是什么,在能能的提议下,多莱用石子磨掉了一块漆,从此之后他便陷入了恐惧与焦虑。
事实上儿童的恐惧任由发展便会越过焦虑而成为绝望,就像《促织》里那个因好奇而扑坏蟋蟀的孩子,当求助无门时,其内心的暗夜围剿绝非成人所能想象。《斑马汽车》直面了这种犯错后的恐惧与焦虑,作者敏锐地将孩子那沉重心事化成一片幽深的海,海啸般呈现给读者。
作家对儿童的处境、心理、情感的“看见”,让一个立体的孩子真正“在场”,也由此给了成人世界以反观照鉴,归根结底,儿童文学所反映的远不止于儿童,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关联起儿童与成人,指向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海龟老师@好的老师,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海龟老师:十字路口的汽车》封面。
在《十字路口的汽车》中,雷老师第一次被学生“教育”。当他反复强调驾照考试的题目出的有问题导致他无法回答时,面对他问出的“如果老师错了呢”的质问,娜苗回答的是:“那就随他去”,并坚决地说道:“你也经常做错事,我们有没有批评过你?没有。就是因为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让着你。明白吗?”
当教育的主客体调转,那个“未经过滤与渲染”的真小孩儿便得以示现,这当然反映出成人“自以为是”的狭隘,但更令人震动的是儿童丰沛的情感与处世的“哲学”,“我们让着你”里关联了爱与信任,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弱势对于强权的无奈,这些细节在《海龟老师》中并不乏见,让小说充满了智性与反思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