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很快就守到了他需要的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 。 “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 , 看到招聘文书 , 自然就想到了到秦国寻求机会 ,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 然后经过几次君王面试 , 终于得到重用 , 开始实行变法 。
2、目的明确 , 来者无悔
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强秦” , 对于每一个看懂的人来说 , 选择去秦国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国家为敌 。 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 , 自然就能筛掉一批既想获得高官厚禄 , 又不敢给自己的国家制造威胁的人才 。
历史上有很多的阳谋 , “求贤令”应该也算其一 , 秦孝公明晃晃地将自己的人才抢夺计划亮了出来 , 也将自己的野心直接告诉各国 。 从“求贤令”发往各国开始 , 从各国启程赴秦的人才都心知肚明 , 这将是一个代价很大的“无悔”合作 。
面对秦孝公的四处挖人 , 各国君王也根本没办法作出回应 。 本国的人才不可能真的全部用起来 , 找都找不到;找到的又不能真如公叔痤所言杀掉 , 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封锁消息更不可能 , 皇家之间通婚不绝 , 质子往来不断 , 根本封锁不起来……
二、厚赏之下 , 必有应者“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 吾且尊官 , 与之分土 。 ”这是求贤令中最实际 , 也是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 。
“尊官”与“分土”对于有才学的没落贵族来说 , 有着近乎于天然的吸引力 , 做得高官获赏爵位 , 不仅家族能得到振兴 , 子孙还可享受余荫 。
1、一人起则全家兴
还是从商鞅的实例来说 , 他本是“卫之诸庶孽公子” , 在魏国的时候虽然受到公叔痤的认可和临终举荐 , 却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 。
等到他在秦国开启变法 , 获得认可之后 , “秦封之於、商十五邑 , 号为商君” , 从卫鞅到商鞅的称呼变化 , 就始于这片封地 。
在科举考试之前 , 人们获取官位和爵位的渠道并不多 , 更不用说在等级更为森严的战国时期 。
秦国的“求贤令”对于世人来说 , 给出的已经是最好也最快的回报 , 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 , 有什么理由不去争取呢 。
2、有才之人的不得不为
来自卫国的公孙鞅在魏国求职时 , 公叔痤认可他的能力 , 却直到临终之时才向魏王举荐 , 还不忘附了一句说明 , “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有才之人的求职环境有多恶劣 , 不得重用和杀生之祸就在一念之间 。
好在公孙鞅的运气不错 , 魏王只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 , 没把他的话当真 , 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隐患 。 几年后 , 魏惠王面对秦强魏弱的局势 , 不得不发出悔恨的感慨:“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 ”
倘若他真听了公叔痤的话 , 羽翼未丰的公孙鞅又哪里逃得掉 。
三、后代子孙的贯彻力度秦孝公的“求贤令”就像一块敲门砖 , 砸出了有志之士与大秦帝国的连接纽带 。
而自他开始 , 后世的每一代君王都贯彻执行着同样的用人标准 , 不拘泥于身份与籍贯 , 引进了各行各业的大批人才 , 既有指点朝政的名相 , 也有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巨匠……
1、言出必行的榜样力量
商鞅在变法之初有一个很有名的“言出必行”的故事 , 就是南门立木 。 他命人在南门放了一块木头 , 然后发出嘉奖令 , 谁能扛到北门去 , 就给丰厚的奖赏 。 这种事看起来很荒谬 , 当然就很少有人去信 , 商鞅索性提高了奖赏 , 结果真有人去扛了 , 也真拿到了赏钱 。
- 求职|女大学生毕业三年在家躺平,家长的态度从嘘寒问暖,变成催婚盼嫁
- |从单月0稿费到3000元稿费,我是如何将写作变成自己的副业?
- hr|从大企业到了小公司,要改变生存策略
- |燕子从哪里来
- |职场中,经常主动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与从不主动请示汇报两种下属哪种责任心更强?
- 翡翠|翠轩一品-翡翠鉴“色”要点,如何从颜色分辨翡翠的品质
- 美国|企业信誉对出版从业者个人的影响——一个求职就业中不能忽略的问题
- |职场中,一切阻力都来自于自身,要做的是不断从内心改变自己
- 外卖员|四岁小朋友的梦想很特别,妈妈烦恼,眼界和格局从小就拉开了差距
- 魔兽世界怀旧服|魔兽怀旧服:从奥杜尔看各职业强弱,有3位该退环境,谁玩谁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