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

□韦钦国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苏轼宦海沉浮,一生颠沛流离,足迹遍及大半个南中国,北行仅至山东一带,与密州(今诸城)、登州(今蓬莱)、齐州(今济南)等均有交集。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知州,首度来到孔孟之乡,展现其政治抱负的《密州出猎》就写于此。11年后,苏轼又以登州知州的身份再度来到山东任职。
两次来山东任职的11年间,苏轼在仕途上遭受了重大打击,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在新旧势力之争中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在狱中待了几个月后于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获释,次年五月二十二日苏轼携全家水陆辗转到了今天的常州。苏轼本想在此休养一段时间,但六月就以朝奉郎的身份获任登州知州(七品)、知登州军州事。
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
文章插图
苏轼画像(李公麟画)
身心疲惫的苏轼接到任命没有立即出发,直到十月十五日才抵达登州治所蓬莱,中间隔了近五个月。不料,到蓬莱仅五天,即十月二十日,苏轼又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此次进京算是高升,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因为从登州到接到新的任命只有五天,所以人称“五日太守”。
苏轼在《留别登州举人》一诗中写道:“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另外,他在《登州海市》序中也有“余到官五日而去”的字样,可以看出苏轼对“五日太守”一说是认可的,对在登州极其短暂的任职更是快乐的。
严格来讲,“五日太守”这个称呼并不确切,多半系民间说法。一方面,“太守”是唐朝及五代时期对一郡行长官的称呼,北宋改郡为州,行政长官系由皇帝任命的知州,太守只是民间沿袭旧称而已。另一方面,苏轼接到礼部郎中任命后并没有立即离开登州,而是因事拖延十天,直到十月底十一初才动身进京(汴梁,今开封)。换言之,苏轼从六月获任登州知州,到十一月上旬动身进京,其间经历了约五个月的时间,实际在登州待了约半个月,“五日太守”仅形容其任职时间短而已。
事实上,无论是五日还是半个月,因为官场的迎来送往、交接手续等,对一任官员而言都难有作为,但苏轼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不仅留下了一组描写登州山水的诗篇,在民生方面也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并有确凿记载。也正是这一短暂的停留,苏轼非常意外地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景。
【 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登州治所在蓬莱,蓬莱阁是标志性建筑,在此可以看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一般形成于平静广阔的水面、平坦宽广的雪原或平整荒芜的沙漠,但尤以蓬莱海市蜃楼奇景最为出名。苏轼自言,“余闻登州海市旧(久)矣”,但当地百姓表示,海市蜃楼“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苏轼“以不见为恨”。为见到这一盛景,苏轼“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竟心想事成“明日见焉”,兴奋之余写下《登州海市》这一168字的七言长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不知造物哀龙钟。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这一长诗有想象期待,有景色描写,有议论抒情,有感想心得,成为描赞蓬莱海市蜃楼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