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 二 )


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
文章插图
蓬莱海市公园苏轼像
蓬莱有“山海名邦”之称,山光海色秀美壮丽,所以苏轼写了多首关于登州、莱州的诗文。除上文提到的《登州海市》《留别登州举人》外,还有《登州孙氏万松堂》《奉和陈贤良》《过莱州雪后望三山》《海上书怀》《望海》《鳆鱼行》《游珠玑崖》以及《蓬莱阁记所见》等,共20余篇。这些诗记述了苏轼上任、在任、离任期间,对登州、蓬莱等处景物的描写和对百姓的怀念,他在《过莱州雪后望三山》里写道:“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登州靠海,有渔盐之便,民众多以海水煮盐、贩盐为业。北宋实行的是被称为“榷盐”的盐业专卖制度,“榷盐”制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也有官商勾结、私盐泛滥、走私猖獗等弊端。当时,登州煮盐业户称灶户,多采用出盐率较高的取卤之法制盐,《宋史·食货志》载:“自岱山以及二天富炼以海水,由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十得六七。”根据“榷盐”规定,灶户所制之盐仅能卖给官方,价钱不及市价三分之一,但百姓买盐又要花高价,造成了制盐之人吃不起盐的情况。而官方收储的盐又因价格过高出现“商贾不来,盐积不散,有入无出”的情况,导致“官舍皆满,至于露积”。积存日久自然有损耗,政策又规定损耗由主管屯盐的官吏赔偿。这就出现了政府无利、百姓无盐、盐官无心等多输的最糟结果。
苏轼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为官一方便调查政务民情,即便处于“怀坎壈于时”的被贬状态,仍能“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失,付与造物”。所以,苏轼即使离开登州之后,仍惦记着登州灶户的遭遇。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进京之后即上疏《乞罢登莱榷盐状》,请求朝廷停止登州“榷盐”制度,建议采取灶户将所制之盐卖于百姓、政府从中收税之策,如此皆获其便,朝廷准其所奏,在登州、莱州两地废除实行了几十年的“榷盐”政策,实行单独的盐业政策,此项政策历代承袭,直至清末,两地受惠千年。清代盐政碑载:“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盐书,为民图休息。士人至今祀之。”
海市蜃楼#苏轼登州“五日游”
文章插图
位于蓬莱县蓬莱阁卧碑亭内的苏轼书卧碑
北宋长期与北方的辽金对峙,边境时有冲突,而登州与辽东隔海相望,当时登州海防松懈。苏轼在登州期间曾了解民情,考察海防,发现武备松弛,缺兵少将,一旦发生战争难言胜利。在上疏《乞罢登莱榷盐状》的同时,苏轼又以“朝奉郎前知登州军州事”的身份上奏《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请求“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平海澄海四指挥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处屯驻”,以确保登州一带安宁。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军事起家,对北方边境有所防备,初时在登州设四指挥官,屯兵戍守,辽未敢侵犯。因久无战事,训练松懈,水军麻痹,指挥与水军被调往他处,防务变得有名无实,苏轼认为应当将兵归位,重新充实,加强操练,这就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里所说的“召还”之意。苏轼在任时还发现军备废弛,“兵势分弱”,导致辽国“以启戎心”,为加强备战,苏轼请求明确降旨,士兵一律不准外调。奏疏也体现了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挽雕弓,射天狼”的政治抱负。因为言之有据,朝廷对苏轼上奏的《盐状》和《军状》均给予获准,结果百姓得利,海防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