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商业化( 七 )


在像黄濬这样的文人眼中 , 国人重洋节的社会风气是国未亡而俗先亡的征象 , 他担心的是 , 不仅中国冬至不敌外国冬至 , 而且“冬至之名 , 将幸托耶稣之名以存” 。 中国古训中本有亡人国家易 , 亡其国之风俗难的说法 , 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 但是现代西方国家侵入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 , 他们并没有亡中国 , 而是携物质、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础 , 使中国人在利用西方物质、技术的过程中渐渐受到西方文化风俗的影响 。 耶稣诞节在近代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流行的过程中 , 物质与商业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力 。
《北华捷报》在其创刊当年的圣诞节一方面感叹这个佳节在异域的文化疏离感 , 另一方面也颇有自信地展望道 , 总有一天 , 在中国这个国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使用西方的物品 , 复制西方的文明 , 感受到西方的影响 。 ”“用这基础而发生‘圣诞商品’的需要 , 用这需要而到处见到各色各样的广告 。 于是形成了我们心中的‘圣诞节’” 。 他没有把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直接归咎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 而是承认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中国社会中的商业需求 , 即承认商业化是促使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
包括节日在内的风俗文化的变迁与世俗生活息息相关 , 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而不是高调的文化观念来选择生活方式的 , 在近代中国 , 一般人对待西方事物大体上都是这样 。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 , 圣诞老人只不过是一个商业化的洋节符号 , 他使中国人在享受物质消费的同时也体会到节日的欢乐 , 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把圣诞老人用作促销员 , 这使得他更容易为中国人接受 , 因而也有助于圣诞节在部分都市里风行数十年 。 圣诞老人可说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最成功的形象建构案例之一 , 但是这种建构并不是外国人有意为之 , 而是部分中国人出于商业、消费和娱乐等需要的主动挪用 , 圣诞老人形象是部分中国人在模仿性消费和娱乐活动中逐渐接受的 , 同时也通过报刊和商店的传播和展示为一般人所熟悉 。
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适应(inculturation) , 所适应或挪用的也主要是西方的物质文化或商业文化 , 因此也很难说在一般意义上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 进而言之 , 圣诞老人甚至也算不上是传播西方文化的使者 , 因为中国的圣诞节并没有体现出在西方国家那样的节日文化和宗教意义 。
邵志择 博士 , 任职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