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商业化( 三 )


|“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商业化
本文图片

|“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商业化
本文图片

圣诞老人在中国是一个受人欢迎的送礼者的形象 , 这与他在西方国家的节日角色是一样的 。 《申报》“自由谈”主编周瘦鹃曾参加上海晏摩氏女校的圣诞同乐会 , 他描述了圣诞老人在活动中的表现:“俄而圣诞老人负巨裹跰而出 , 饰者姚启明女士 , 女中曼倩也 , 一言一动滑稽之致 。 继出裹中物 , 呼诸师长名而分赠之 。 每授一物 , 必佐以雅谑 , 群为解颐 。 赠礼物讫 , 则有校役荷巨筐 , 中有小裹累累 , 仍由圣诞老人分贻于生 , 如是倾数巨筐 。 予亦得一裹 , 视之 , 果饵也 , 归以贻小鹃 , 食之甚甘 , 乃深感圣诞老人之厚意焉 。 ”
《申报》之所以重视圣诞节并推出圣诞节增刊 , 与这个节日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快乐不无关系 。
头戴长帽、一把大胡子、身材矮胖、笑眯眯的圣诞老人形象也被画图绘影印于报端 。 1920年的“申报星期增刊·圣诞号”就以圣诞老人的形象作为刊头画 。 同年的“申报自由谈圣诞特刊”也用圣诞老人背负大礼包的形象作为刊头 。 1922年的“申报耶稣圣诞增刊”刊头右首也是圣诞老人形象 。 这些形象和此后《申报》广告中所有圣诞老人的形象基本相同 。
圣诞老人的礼物使者定位与他的胖老头形象使得中国人对他充满了好感 。 有人把他想象成缔结良缘的月老 , 也有人把他视为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施恩者 , 他给中国社会各色人等送上的圣诞礼物上分别写着:“裁兵筑路 , 勿杀同胞”(军人)、“发表民意 , 勿偏党派”(政客)、“牺牲名利 , 提倡教育”(教育家)、“振兴实业”(实业家)、“捐助公立学校 , 栽培贫寒子弟”(富翁)、“提倡推销国货”(商贾)、“发扬祖国文化 , 提倡美术敎育”(文学家) 。
自称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同志也不自觉地借用他的形象来宣传孙中山开创的共和制度 。 1928年圣诞节 , 在《申报》“自由谈”的一篇短小说里 , 作者虚构了一场“圣诞老人和中国民众欢叙大会” , 与会的民众和小朋友满心希望圣诞老人能给他们带来礼物 。 圣诞老人确实带来了礼物:“可爱的小朋友 , 不要喧哗 , 你们看 , 这是三民花、革命果 , 是专诚给你们的 。
这三民花永远这样的鲜丽 , 不会萎谢;这革命果永远这样的碧绿 , 不会腐烂 。 你们带回去 , 时常的看着玩着 , 那么将来的三民花就会普遍 , 革命果就会长存!”革命化的圣诞老人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他继续给现场的一般知识幼稚的人(文盲阶级)、一般青年、一般妇女和农工阶级分发各种“精神礼物”:智慧囊、努力片、奋斗球、胜利旗 。 当所有礼物分发完毕 , 现场一片欢腾 , 圣诞老人和华丽的礼堂一瞬间都消失无影 , 只见空中飘扬着鲜明的国徽 。 (35)在这篇寓言式的小说里 , 圣诞老人来到中国仿佛就是为了见证中国最后进入一个“自由平等”的统一时期 。
商店橱窗里和广告中的圣诞老人
1926年圣诞节前 , 作家陈学昭因圣诞节临近而想念《京报副刊》的孙伏园、魏建功等友人 , 上海热闹的圣诞商业气氛与她寂寞的心情恰成对比:“这几天 , 半殖民地似的上海 , 各公司 , 各店家 , 红红绿绿 , 无处不在赶这‘外国冬至’的热闹!我走过大马路 , 在先施、永安两处的玻璃框真闪得我眼花了 , 那个红袍红帽子的圣诞老公公迷花眼笑的在对着每一个行人 , 然而哪里会消去我心里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