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三 )


传炉壶是紫砂壶中最难做出精品的壶式 , 但此壶壶身方中寓圆 , 呈扁圆状 , 壶表砂质明显 , 光素无装饰 , 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连接自然美观 , 足见制壶者基本功之扎实 。 壶盖为圆顶压盖式 , 盖内钤印“国良” , 子母口设计为四方形 , 矮颈 , 盖口光洁紧实 , 棱角浑朴有致 , 壶纽为宝珠纽 , 上开气孔;壶嘴为扁圆形三弯嘴 , 嘴口斜削 , 内壁光洁;壶把为圆柱耳形端把;器足为钉足 , 四个钉足支撑壶体 , 形制完美 。

▲李宝珍 葵仿古壶
此壶式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形 , 是将光货中的仿古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的 。 此壶采用紫砂老泥制成 , 以六瓣葵花瓣筋纹构成壶体 , 嘴、把、盖、纽也采用六棱形筋纹线 , 筋纹凹凸有致 , 圆中求方 , 大气浑厚 , 风格典雅 , 使得整把壶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 壶身外壁刻有桃花及沙地画面 , 并留篆书“饮之清心”铭文;壶盖内钤繁体“宝珍”印 , 壶底钤篆书“李宝珍制”方印 。 壶口较大 , 口盖密合 , 壶嘴和壶把为六方棱柱式 , 壶纽为筋纹宝珠组 , 纽顶开气孔 , 壶身、盖、纽、把之间的比例协调 。

▲ 汪宝根制青灰砂上合桃壶
这把上桃合菱壶是近代紫砂壶花货大师汪宝根的代表作 , 此壶式是由范大生所创 , 后被紫砂艺人大量仿制 。 此壶色泽紫褐 , 壶体为扁桃形 , 由浑圆的五瓣桃形筋纹构成 , 线条颇具张力 , 筋纹间镶接自然严密 , 处理纤巧 , 瓣身一面刻“玉茗铁画轩主人制”铭文及诗文 , 另一面刻“仿邓完自印法 , 四处余香诗咏后 , 于陵子”铭文及绘画 , 线条工整、刀法流畅;壶盖为筋纹截盖式 , 盖内钤印“汪”、“宝根”方印 , 壶纽捏塑成桃枝及桃叶五片 , 形态逼真;壶嘴为一弯嘴 , 嘴口下弯 , 内壁光滑 , 壶把为圆柱耳形端把;壶底内凹 , 底部钤印“旭斋”二字 。

▲ 陈光明制段泥石瓢壶
陈光明款满瓢 , 其所制 , 壶身呈梯形 , 曲线柔和流畅 , 造型浑厚朴拙 。 足呈鼎立状支撑 , 给人以轻灵挺拔之感 。 直流 , 简洁见力度 , 为暗接处理 , 溶于壶身整体 。 把呈倒三角势 , 与壶身互补 , 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 。 平压盖 , 桥钮 , 比例恰当 , 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 。

▲冯桂林 梅桩壶
此壶雏形摹杨凤年之梅桩壶形 , 进行提炼、加工、改造 , 以梅桩树干为本 , 精心刻划梅之瘦骨傲霜、不畏艰辛的灵性 , 虬曲挺立 。 壶身一面饰斑斑苍老的节疤和经风暴撕裂的树皮 , 另一面 , 历经剪枝 , 光润坚挺 。 壶嘴犹如右下向上伸展的梅枝 , 生意盎然 。 壶把弯曲虬绕交叉 , 呈奋发向上之势 , 出俩小枝 , 缀上几多梅花争相绽开 。 设置与壶体吻合 , 并塑一枝生态奇趣的梅桩 , 构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 。 大枝、小枝、花蕾布展有序 , 越发生意 , 看似眼花缭乱 , 复杂无比 , 但是把玩欣赏十分得体 , 不得不令人赞叹壶艺家制壶技艺之高明 。 盖内和壶底皆有“桂林”印款 。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从1912年到1937年期间 , 宜兴紫砂参加5次世博会并均获大奖 , 这是民国政府注重实业 , 实业家、行业协会、各界人士积极筹划 , 一批技艺超群的名技艺人精心准备的结果 , 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紫砂的整体实力;而在世博会亮相获奖 , 又进一步扩大了民国紫砂的影响 , 使其更加享誉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