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世界电影诞生日|打捞私家电影,补缺历史记忆——对话龚伟强先生( 二 )


陶赋雯:由于历经战争、社会动荡、家族迁移以及影片拍摄者(拥有者)故世等因素 , 加上私家影片大多是未曾制作复本(拷贝) ,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私家电影胶片并不多 , 能够进入专业机构用于收藏、保存、研究的更是凤毛鳞爪 。 2011年您就开始从事民间私家电影胶片的采集工作 , 譬如舒新城拍摄的影片 , 还有《西北纪游》等等 , 都是纪录电影史上罕见的影片资源 , 您能谈谈这些影片的采集过程或其中有趣的细节吗?
龚伟强:说起民间采集 , 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尝过的 。 就拿舒新城的影片来说吧 , 文物商人手里有那么大大小小10本胶片 , 但他不知道胶片上的内容是什么 , 因为他没有放映设备 。 我就是靠片盒、片芯上当年拍摄者做的标记判断是舒新城的作品 , 随后去找舒新城的日记 , 哇!非常巧 , 日记中非常详细地记录影片拍摄的过程 , 譬如今天去了哪里 , 见了什么人 , 做了什么事 , 拍摄了几英寸的胶片 , 事无巨细地一一记录在其中 。 我甚至觉得 , 日记上的很多内容并没有在这10本胶片上 , 也就是说舒新城拍摄的影片远远不止这些 , 还有佚失或散落在其他人手上 。
当然 , 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运的 。 你刚刚提到的《西北纪游》 , 是一部非常非常重要的电影纪录片 , 是可以改写大历史细节的影片 , 纪录影片史上大概只有一部孙中山葬礼可以与之媲美 。 虽然当年报刊上有许多宋子文考察西北的报道 , 我也都一一收集了 , 但还是感觉缺乏细节 , 许多拍摄地点、人物还没有确认 , 我一直在找宋氏日记 , 但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 。
民间采集最大的问题 , 就是你在一堆根本不知道来源、毫无头绪的旧电影胶片中首先要做出判断:值不值得买 。 按照现有的体制与流程 , 领导们肯定会问你为什么要买 , 买来有什么用?这就需要采集者做出明确的判断与回答 。 非常欣慰的是 , 10年来经我手采集的私家电影胶片 , 几乎没有失误 。
这里举一个例子 。 有8本胶片的《大户人家》(暂名) , 卖家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这批东西是从上海沈尹默先生家里出来的 , 开始我信了 , 因为查信息 , 前段时间沈尹默故居正在准备拆迁 。 但我还是不放心 , 特地走访了沈氏故居 , 并联系上了在北京的沈氏后人 , 得到的回音是他们家从没有人看见或知晓有电影胶片 。 那我只能跟领导们报告说:在那个年代住洋房、吃西餐、出殡阵势浩大、海内外到处旅行的一定是非富即贵的大人家 , 买下来肯定不亏 。 好了 , 最近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一位资深编辑帮我们确认了影片中的一位人物就是早年香港大佬周寿臣 。 果然是顶级的大户人家吧 。
陶赋雯:您刚刚说的故事 , 给我的感觉是:在胶片采集的一开始就要同步进行影像辨识与考证了 。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什么特殊诀窍呢?
龚伟强:影像辨识不仅是一种技艺 , 也是一门学问 , 在我看来可以从景观辨识、人像辨识与年代辨识三个方面入手 , 影片中的建筑外观、周边景物、人物服饰、人物关系和时代性的器物等都可以被视为影像辨识的方式与手段 。 当然 , 胶片、胶片盒以及胶片盒或盘芯上遗留的片纸只字 , 都是我关心关注的细节 。
人像辨识与拍摄场景考证 , 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 , 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 这些年来 , 为了影片采集 , 我个人从各种渠道买了大量的早期老照片和图片册 , 有人像的也有各地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的 。 当然 , 更多的还是需要读书、读历史书 , 读人物传记 , 毕竟我现在从事的都是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工作 。 前面提到的融媒体中心的同事 , 他之所以一眼就能认出周寿臣 , 就是因为前些年他做过香港历史的纪录片 。 而我从影片发现到现在有一年多了 , 一直没有突破 , 就是因为对香港的历史与历史人物不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