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二 )


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文章插图

周作人的书他认同了社会黑暗无法改变,于是随波逐流,并不愿意为国家大义牺牲小我。无论原因如何,兄弟确是生离如同死别了。在1925年,周作人在鲁迅常登的《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伤逝》的罗马诗译文。这是一篇悼念亡弟的诗,其中插画上还写道:“致声珍重”。诗的最后一句是:“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文章插图

鲁迅在自己常登的报纸上看见了熟悉的名字——周作人,再看了看诗的内容他便明白了,弟弟是定要与自己老死不相往来了。于是在十天之后发表了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这与周作人的翻译诗同名。“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在开头就写得很明白,他对与弟弟决裂这一结果,是悔恨的,这奠定了文章后篇鲁迅对自己的忏悔。文后则写道涓生因为能力不足,又不愿意向反动势力低头,和子君两人生活困难。这隐喻了鲁迅在当时被北洋政府欠薪,家里一下子没了收入,羽太信子又到处借款,一时间无法维持生计。在此鲁迅是愧疚的。
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文章插图

鲁迅画像而文中对代表周作人的子君的描写也很值得探究,子君本是封建家族的小姐,和涓生相爱并接触新思想,私奔出来。但是经过生活,子君也不大谈理想和革命了,这让涓生明白子君不是真正的觉醒,于是涓生不再爱子君,子君就被接回家,郁郁而终。那么以子君对标周作人,他本是封建家族的少爷,因为父亲去世,跟随大哥的新思想,顺从安排,出国留学。但是鲁迅也渐渐发现,弟弟并不是真的觉醒,他的文学是不谈政治的,他本人也没有拯救民族的志向。于是鲁迅和弟弟在文学上的链接就断了。周作人很受妻子的影响,妻子又因为管家与鲁迅关系很差,这样一来连亲情的羁绊也淡了。那么根据鲁迅所写,子君回到了封建的家庭,而周作人也是回到了与妻子的小家,不理窗外事。
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文章插图

周作人和妻子一家这篇小说,鲁迅一方面反省了自己经营家庭不当,造成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嫌隙,一方面他也暗暗想要点醒周作人,让他不能因为生活的艰辛,就忘记了更加重要的民族危亡。如果说《伤逝》是中肯的问题分析,那么《弟兄》则是鲁迅彻底的自我剖析。《弟兄》这部小说中兄弟俩的原型就是鲁迅和周作人,故事也是由鲁迅带弟弟看病的真实故事改编。文中写到,当看见别家兄弟为了财产打得不可开交时,张沛生说:“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一副很是不屑这种行为的样子。而在弟弟疑似猩红热时,他的内心就呈现出来。鲁迅揭示人物的灵魂达到了自我暴露的效果,将自己人性的阴暗面展露无遗,“至仁至爱”的好兄长内心恰是一个自私凶恶的伪君子。鲁迅将张沛生写得愈加丑恶伪善,就愈发表示自己的忏悔,作为当时有名的大文豪,能如此承认自己的罪过,和好的意愿呼之欲出。如果《伤逝》是晓之以理,那么《弟兄》就是动之以情。全文只透露了一个想法,便是:我错了,和好吧。
伤逝!对日本弟媳图谋不轨?鲁迅发表3篇小说求和,周作人为何不接受?
文章插图

鲁迅但是周作人并不买账,《弟兄》发布后没多久,周作人就在《语丝》上发表《挥手郎图》,申明《伤逝》是悼念亡弟的诗,箭头直指鲁迅。那么对于周作人的坚决拒绝,鲁迅也冷静思考了一阵子。1927年鲁迅的历史小说代表作《铸剑》出版了,这篇小说是很常见的为父报仇的情节,只是着重描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和宴之敖的侠情义胆。这篇小说中大概是没有周作人的形象,如若一定要说,那么故事开头被眉间尺犹豫杀不杀的老鼠可能是一个小小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