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四 )


中锋、侧锋与偏锋:自学书以来 , 一直接触到的就是要求中锋用笔 。 但是实际书写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笔笔中锋”呢?历来流传下来的碑帖是否都是用的中锋呢?这必然要牵涉到中锋的定义问题 。
根据我的理解 ,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比较能说明中锋用笔的含义 。 我以为既然中锋写出的点画圆满有力 , 那么 , 笔毛的运行必须符合这两个要求:一、笔毛顺着点画的起止 , 自左而右运行 , 而不是横扫过去(以写横画为例);二、以锋端抵纸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周慧珺 《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
符合了第一个要求 , 笔毛可以顺方向过去 , 墨水的下注不受阻碍 , 点画能写得圆润 。 但是若不能进而把笔锋竖起 , 令锋端抵纸 , 那么顺方向平拖而过的写法 , 着力处在笔根而不在笔锋 , 写出的点画是拖描出来的 , 墨水漓于纸面 , 线条虚而不紧 。 必定要使笔锋竖起 , 墨水由锋尖入纸 , 才会取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 。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可以说包含了这两个要求 。 它将提醒我们 , 除了要把笔锋放在点画中走以外 , 还因为笔心含有竖着的意思 , 也会迫使我们去做到把笔锋竖起来用锋写字 , 使笔心竖直于纸面 , 落于点画之中 。 此外 , 我觉得一个“令”和一个“常”字也用得很妥帖 。 它说明笔心还有“不常”在点画中行的时候 。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手的运动 , 令笔心回到点画中来 。 所以 , 令笔心在点画中行和令笔心回到点画中行的过程 , 应该都可以看作是中锋用笔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振奋》1981年
根据这样的理解 , 我以为侧锋实在也应该是属于中锋用笔的 。 它就是令笔心由不在点画中行而回复至在点画中行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 就是属于那个“不常”的情况 。 如果 , 我们没有本领令笔心回复到点画中去 , 也就是笔锋偏于一边 , 倾侧下去的笔竖不起来 , 不能用锋写字 , 那么着力处是笔根 , 这样的用笔横扫而过 , 即为偏锋 。 如果 , 笔锋虽不居中 , 但倾侧的笔通过提的动作 , 逐渐竖立起来 , 笔心在行笔过程中渐渐由落于点画之外 , 而回归至点画中间(不是正中) , 虽不与纸面垂直 , 但成为趋于垂直的斜交 , 这时 , 笔由笔根着纸而过渡到笔锋着纸 。 写出的点画仍然遒劲、有力 , 这样的用笔即是侧锋 。 所以我的体会是:侧锋和偏锋 。 笔锋都偏于一边 , 但前者是用力贯于锋端 , 后者是用力滞留笔根 。 前者是笔心与纸面斜交 , 锋端抵纸 , 后者是笔心偃卧纸面 , 笔根着纸 。 中锋是锋端抵纸 , 笔心垂直于纸面 。 侧锋应是处于中锋与偏锋之间 , 由偏锋转化为中锋的中间状态 。
如果以侧锋属于中锋用笔解 , 那么“笔笔中锋”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 否则 , 历代碑帖中 , 侧锋的用法比比皆是 , 不知如何解释的好了 。
以上是我一些十分粗浅的认识 , 难免有错误和不妥的地方 , 希望得到大家的匡正和指教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周慧珺谈艺文综》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年12月
(本文摘自《周慧珺谈艺文综》 , 原题为《学书琐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