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自古以来 , 孝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 自从先秦时期提出伊始 , 就在儒家思想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 如今 ,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其发展 , 孝文化该如何进行?孝文化的合理性如何解释?都值得人类深刻思考 。 中国古代先贤对于孝文化的解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途径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孟子认为孝的代表人物是舜 , 据相关史料记载 , 孟子对于舜推崇备至 , 孟子解释关于孝的观念是从一个独特的方向来说的 , 即是从“劳而不怨”来考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 并通过舜的故事加以例化 。 舜在被父母厌弃的情况下 , 并没有抱怨父母 , 而是毫无怨言地继续尽孝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虽然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 , 但是仍然有不愿尽孝甚至厌弃父母的人 。 在不被父母疼爱的情况下 , 仍然毫无怨言的尽孝怎么可能?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一、孟子为何会提倡“劳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孟子认为 , 舜不仅是孝的典范 , 也是人性本善的典范 , 舜在不被父母疼爱的情况下 , 依旧不计前嫌侍奉父母 , 以孝感天下 。 史书记载 , 舜常常无缘无故就被父母兄弟所嫌弃 , 经常陷于父母兄弟所设的困境之中 , 而舜非但没有生气反击 , 反而继续对父母尽孝 , 这在今人看来 , 是十分荒谬且不和常理的 。 但为何会这样呢?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据《孟子与万章》记载 , 舜在被父母逐出家门之后对父母十分思念 , 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怨恨 。 舜对于父母的遗弃没有丝毫的怨恨 , 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乎 , 孟子的徒弟万章就请教孟子 , 而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 , 而是引用了先贤长息与高公明的对话来举例说明 , “不顺于父母 , 如穷人无所归也” 。 孟子之所以会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 , 是由两个原因的:第一 , 长息乃是高公明的弟子 , 而万章同样也是孟子的学生 , 用相似的处境来举例更容易启发弟子;第二 , 高公明曾是曾子的学生 , 而“劳而不怨”就是曾子最先提出来的 。 通过举例让高公明说出这句话比孟子自己直接说出来更加具有信服力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之后 , 舜得到了尧的两个女儿 , 也通过禅让得到了王位 , 难道还比不上穷途末路的人吗?或许在常人看来 , 答案确实是肯定的 。 但在孟子看来 , 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为紧密的连接途径 , 不被父母疼爱是子女忧愁的主要原因 。 在舜看来 , 父子之爱 , 是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 人生的一切快乐来源于此 , 就算是其他一些都不能代替的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当功名利禄逐渐填满了整个人生历程时 , 人们往往会忘记孝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孝顺本身所带来的好处 , 人们觉得父母从生下来之时开始就与自己在一起 , 而本末倒置的去追求那些父母给不了的功名利禄等 , 人们往往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懂得感恩 , 这才会出现某些宁愿追星都不愿意对自己父母好的人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