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二 )


本文图片

综上所述 , 舜能够做到即使不被父母疼爱仍旧对父母关怀备至 , 主要原因是在于舜自我心灵的反省 。 朱熹说 , “常人之情 , 因物有迁” 。 孝这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本心发现来维持的 , 不能尽孝是失其本心的结果 。 舜发自内心的孝乃是自发的行为 , 他的这一行为也深深影响了周围百姓 , 最后百姓臣服于他 , 推他为王 。
二、孝文化与乐、忧的关系
孟子认为 , 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快乐是与善良联系在一起的 , 而孟子认为 , 舜是善良的代表 , 孝也是善的一部分 , 快乐这种情绪从根本上来说是与善良紧密连接的 。 孟子认为 , “君子有三乐” , 父母俱存 , 为一乐也;不愧于天 , 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 , 为三乐也 。 孟子将“父母俱存”作为三乐之首 , 由此可见孟子对于孝的重视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桃应问孟子 , 舜作为天子 , 若是他的父亲杀了人 , 那么主管法律的官员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说 , 应该将他的父亲抓起来 。 这时候桃应感到疑惑了 , 那么舜自己将会如何面对呢?孟子认为 , 舜会抛弃王位 , 带着他的父亲一同逃亡 , 找对一处安身之处 , 乐而忘天下 。 孟子认为 , 天下王位乃是身外之物 , 而亲情确是人生之首 , 人应当遵守法律 , 但是法律却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 。 对舜来说 , 当孝与法律冲突的时候 , 哪怕会违法 , 依旧会选择保全自己的父亲 。 这与孔子所提到的“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的观点如出一辙 。 在孟子看来 , 父子关系是要比君臣关系更为重要的 。 严格来讲 , 孝是无法规范的 , 孝是一个总是在发生、不断变化且延续的过程 , 浸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忧 , 是对自己是否已经尽孝的自问 , 从时间维度上来讲 , 忧是未来发生的 。 与乐不同的是 , 乐主要是针对于当下来说的 。 忧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的担忧与牵挂 , 当然 , 虽然忧是朝向未来的 , 但却比乐更加的深刻、动人 。 圣人发现一旦人没有了人伦 , 便于禽兽毫无二异 。 孟子并未将善、孝、仁这样的道德规范仅仅归于圣人 , 而是深入到平常人的生活体验之中去 , 让更多的人来效法圣人 , 实实在在地施行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本文图片

综上所述 , 孝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 , 在孟子这里 , 孝并不是简单的、强制性的行为 , 而是发自内心的、靠着自我约束表达出来的真诚的行为 。
结语:
孟子之孝根植于乐、忧这两个人类基础情感 , 主张“以德报怨”的尽孝方式 , 但却与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并不矛盾 , 无论是对于怨恨的发泄还是宽容或者是忘却 , 都是为了更好地尽孝 , 这对当代急速发展的社会之中道德行为的塑造以及人伦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多的启发 , 孟子的“劳而不怨”并不是讲究一味的愚孝 , 而是讲究内心真实情感与现实情况的结合 , 即使在今天 , 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
参考文献:
《十三经注疏》
《论语》
《孟子译注》
《孟子的“劳而不怨”是愚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