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同北魏遗迹与( 二 )


北魏迁都平城初期便在城北御河谷地设立鹿苑 , 按《魏书?高车传》记载:“太祖自牛川南引 , 大校猎 , 以髙车为围 , 骑徒遮列 , 周七百余里 , 聚杂兽于其中°因驱至平城 , 即以髙车众起鹿苑……”后乂将鹿苑分为西苑、北苑、东苑儿部分 , 修建离宫别馆 。 北苑墙不仅起到一般性的界隔作用 , 防范了野兽的出没和百姓的出入 , 而且通过后来的增筑 , 墙体变得宽厚、结实,两端与东西山相接 , 形成城北河谷地带的一道屏障 , 同时具备r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 。 《水经注繫水》对平城北苑景物作了精彩的描述:“一水西岀 , 南屈入北苑中 , 历诸池沼 。 又南迳虎圈东 , 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 。 ”因此 , 大沙沟南遗存的夯土墙,西抵雷公山船 , 东达马铺山西坡 , 延续近二十里 , 无疑是北魏平城的鹿苑墙或北苑墙 , 平城遗址便在该墙的南面 。
另一处公认的北魏遗址位于大同古城村西南 , 御河东岸的坡缘上 , 为一处孤立的庞大夯七台基 , 村民称之为"二侯疙瘩” , 西濒临御河 , 显得格外高耸 。 基址由厚8厘米左右的夯土筑成 , 前些年这里发现了典型的北魏时期的覆盆柱础和水波纹、联珠纹陶片 。 按《水经注嘰水》的描述:“(如浑冰左有大道坛庙 , 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 。 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 。 其庙阶三成 , 四周栏槛,上阶之上 , 以木为圆基 , 令相互枝梧 , 以板砌其上 , 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 , 而砖室四户 , 室内有神坐 , 左右列玉磬 , 皇舆亲降 , 受箓灵坛 , 号曰天师 。 ”而《魏书?释老志》载:“始光初 , ……及蒿高道士四十余人至 , 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 , 眞坛五层 , 遵其新经之制 。 ”可见 , 该建筑基址并非大道坛庙 。
《水经注矚水》又云:“(平城)东郭外 , 太和中 , 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祇沮舍于东皋 , 缘瓦梁栋 , 台壁棋陛 , 尊容圣像 , 及床坐轩帐 , 悉青石也,图制可观“……庭中有《祇沮碑》,碑题大篆,非佳耳 。 然京邑帝里 , 佛法丰盛 , 神图妙塔 , 桀峙相望 , 法轮东转 , 兹为上矣 。 ”建造者钳耳庆时极具建筑才能 , 设计监造了永固陵、太极殿和云冈石窟的部分工程建设 , 名气很大 , 因有宠于冯太后 , 封宕昌公,后从例降为宕昌侯 , 迁洛后改姓王名遇“祇沮舍为供僧俗居住的佛寺 , 建筑形制可观 , 當丽堂皇 , 时人可能习惯以建造者的姓氏和封禺来称呼这座京城颇负盛名的建筑为钳耳侯精舌或耳侯佛寺 , 后来建筑倒塌 , 保存了髙大的建筑基址,同时也留下钳耳侯疙瘩或耳侯疙瘩的称号 。 从“二侯疙瘩”的地理位置看 , 与《水经注?漂水》“东郭外”、“东皋”的记载相符,这里可以作为平城东边的一个基点 。
2003年3月,操场城内四中以北基建施工中,挖出北魏遗物 , 发掘证实是一处北魏大型建筑遗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被命名为操场城北魏-号遗址, , 据筒报 , 遗址出土的“大代万岁”和“皇口□万岁”两种文字瓦当 , 以往在北魏永固陵、明堂遗址和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均未发现 , 就文字内涵 , 这些瓦当不应是贵族豪宅、官署衙门所用之物 , 这些特殊瓦当与大型板瓦和筒瓦同在这样大型的建筑遗址出现 , 显示出原建筑品级很高 , 皇室气息浓厚 。 从其建筑形制考虑 , 该建筑台基面积如此之大 , 前冇两条踏道,后有一条踏道 , 东沿也残存一条踏道痕迹 , 与其他地方发掘过的历代遗址相比 , 可以肯定该遗址为一处北魏皇家建筑遗址 。 此外 , 由于该遗址处于平城北部,与史书记载的官城位置大致吻合 , 因此 , 初步推断该遗址可能为一处北魏宫殿建筑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