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大同北魏太官粮窖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 三 )


B型体型较小 , 直径11.8~12.3厘米 。 仅一式 。 I式“平”字第二、三划呈直线 , “城”字的“”划呈“丁”字形且末端没有小勾 , 边轮突出当面较高 。 标本H295:17 , 较完整 , 当背较平 , 不见有连接筒瓦的痕迹 , 当背边沿处为一周不规则凸棱 。 直径11.8、边轮宽0.9、边轮厚2.8、当面厚1.5~1.8、当心径4.5、边轮突出当面0.8厘米(图一一) 。 标本H295:20 , 残存大于二分之一 , 当背较平 , 从断面看应是先模印当面然后泥条盘筑边轮 。 直径约12、边轮宽0.8~0.9、边轮厚2.8、当面厚2、当心径4.5、边轮突出当面0.8厘米 。
瓦当|大同北魏太官粮窖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
本文图片

二、瓦当的年代
以往平城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数量不多 , 而且种类也很少 , 这批瓦当中很多都属于首次发现 , 除“平城”瓦当和部分卷云纹瓦当出土于汉代灰坑外 , 其余均出土于明清灰坑或近现代扰坑 , 所以对这批瓦当的断代只能通过与周边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相比较来进行 。
第一类素面半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早使用的瓦当种类之一 , 也是春秋时期较为流行的瓦当样式 。 在扶风召陈西周遗址[3]、秦咸阳城遗址[4]、侯马东周遗址[5]、闻喜大马古城遗址[6]、洛阳东周遗址[7]、临淄后李东周建筑遗址[8]、燕下都[9]等遗址中均有较多发现 。 秦汉时素面瓦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 距平城不远的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古城遗址[10]中就出土有汉代素面半瓦当 。 由于在平城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过这类瓦当 , 我们认为这件素面半瓦当的年代下限应定为西汉时期 。
第二类勾纹瓦当纹饰构图简洁 , 但由于残存较小而整体纹饰不明 , 其他地区亦很少有类似的瓦当出土 , 我们推测该瓦当的时代应不晚于秦代 。 这种当面主体纹饰构图比较简洁的瓦当在河南、陕西等地区均有出土 。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爪形纹半瓦当叫当面正中一条单线将当面分为两部分 , 左右各饰一爪形纹 , 纹饰较简单 。 凤翔县高王寺遗址也曾采集一件秦代饕餮纹半瓦当吗 , 当面纹饰简洁明快 , 富于图案化 。
第三类动物纹瓦当当面不设界格线 , 主体纹饰为复合动物纹 。 动物纹瓦当是先秦时期陕西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 , 且颇具地方特色 , 其纹饰从单体动物纹发展为复合动物纹 , 当面区间从不设界格线到出现扇面形四区间国 。 陕西地区出土的单体动物纹瓦当 , 其时代约在战国前期和中期 , 瓦当当面没有区间界格的复合动物纹瓦当 , 其时代略晚于单体动物纹瓦当 , 可能流行于战国中晚期 。 这件动物纹瓦当当面布局与陕西地区出土的复合动物纹瓦当有很大差别 , 而与扇面形的四区间动物纹瓦当相近 , 所不同的是当面没有界格线 。 我们推测可能受到陕西地区的影响 , 其时代应属于战国中晚期 。
第四类树木纹瓦当当面饰直枝树木纹与其他纹样的复合纹饰 。 该类瓦当应属于战国时期 , 仅出土一件 , 但由于残存较小而整体纹饰不明 , 从残存的直枝形树木纹来看 , 与临淄地区出土的战国直枝形树木纹瓦当相近 , 二者年代亦应相近 。 树木纹瓦当是山东临淄地区出土的齐国瓦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 当面纹饰通常是曲枝或直枝形树木纹与其他纹饰的复合纹饰[14] , 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
第五类同心圆纹瓦当当面饰三道或四道同心圆纹 , 当心饰一乳钉 。 大同地区先秦时期曾先后分属于代国和赵国[15] 。 战国时同属赵国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和卓资县城卜子古城遗址[16]、河北蔚县代王城遗址[17]均出土过同心圆纹瓦当 , 所以这类瓦当应属于战国时期 。 在山东泗水汴桥镇东周古城遗址[18]、辽宁铁岭市南郊邱台遗址[19]亦出土有类似的同心弧线纹半瓦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