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南阳发现远古文明大量遗址遗迹的历史定位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八 )


最为逼真的是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村石人沟山海拔250米处 , 发现古人敬祀的蚕神 。 6节石块 , 人工磨刻成半圆形状 , 拼接成8米长的石蚕 , 有头有尾 , 每节比例适中 , 石蚕似蠕蠕而动 , 贪吃柞叶……现被移至南召县云阳镇蚕博物馆存放 。 石蚕旁还刻有北斗九星图案 。
发现的最大一个蚕神 , 位于鸭河工区二孟山海拔210米的山腰之处 , 这座巨蚕图腾总长27.2米 , 有多节独石组成 , 最高处离坡面5.6米 , 最宽处7.3米 。 头部由三节巨石组成 , 其长4.6米 , 宽3米 , 最高处距离坡面2.1米 。 蚕图腾头部下边被人工掏空 , 使身体呈拱起状 , 动感强烈 。 敬祀蚕神 , 展现的是当时执政者对蚕丝制衣的重视 。
巨石蚕神 , 是蚕农期望丰收的心灵寄托 , 也是感恩的祭拜场 。 蚕神的发现 , 说明养蚕制丝最早发端于南阳 。
(七)远古太极图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 是阴阳理论范式的符号标识 , 涵盖了阴阳并张扬着宇宙万物的结构体例 。 太极图形是用于表达太极思想及内涵的 , 太极理论又是中国最原始的哲学思想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易条辟传》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 。 ”这里是说 , “阴阳”始于远古 , “八卦”为伏羲氏所创 。 远古时期 , 对阴阳学说的研究由浅入深 , 逐渐地发展演变 。 太极图形是把阴阳、男女、日月、天体等人体现象 , 生物现象 , 自然现象纳入“阴阳”概念的图形表现形式 。
古代文献中 , 太极图有多种表示法 , 常见的有阴阳鱼图形、五层图形、空心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 。 名称也有不同说法 , 如阴阳鱼太极图 , 先期称为“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地生图”等 。
我们现在看得最多的是双鱼式太极图 , 就是黑白(阴阳)互纠结合在一起的图形 。 黑白互纠不分 , 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巧妙地配以“先天八卦” , 清楚地看出阴阳变化漫长的过程 , 反映着阴阳造化自然之妙 , 揭示了天地变化的规律 ,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一幅图形 , 把深奥的道理抽象地概括起来 , 可谓“大道至简” 。
南阳盆地由浅山向丘陵过渡地带、文化遗址遗存密集出现的地方 , 发现了多处岩石上磨刻的远古太极图(见《河南日报》2020年5月6日第06版、07版) 。 主要分布在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黑石寨村、小石庙山、下潘沟村 , 鸭河工区的孟山村、柳树沟村 , 卧龙区安皋镇的太清观村 , 唐河县祁仪镇的板仓村、湖阳镇的紫玉山等处 。 现对两处做主要介绍:
其一 , 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的石刻太极图 。
南召县石门乡的石柱山 , 海拔230米 , 山体呈圆柱形 , 奇岩怪石似人似兽 , 惟妙惟肖 。 山顶偏东南一块高3.5米、底宽5.8米凸立的三角形岩石上磨刻一太极图 。 太极图呈圆形 , 半径45厘米 , 中间一道“S”线 , 图分阴阳 。 上部分一个鱼眼爻窝 , 代表阳极 , 下部分一个鱼眼爻窝 , 代表阴极 。 阳极外部有数条放射线 , 代表放射着光芒 , 阴极部分没有放射线 。
其二 , 南召县石门乡小石庙的石刻龙形太极图 。
南召县石门乡小石庙村海拔220米处 , 一块较大的平面岩石上阴刻一幅太极图 。 太极图呈立体状 , 椭圆形 , 东西直径长5.7米 , 南北直径长4.1米 。 太极图的“S”线是条龙形线 , 龙身呈S弯 , 龙尾为鱼尾状 , 呈扇形分岔 。 龙形“S”线东西方向 , 龙头朝东 , 龙尾朝西 。 龙头左右相距1.3米处有两个鱼眼爻窝 , 龙尾左右相距1.2米处有两个鱼眼爻窝 , 这幅太极图有四个鱼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