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凯文 梁涛|荀子思想新论纲( 七 )


其次 , 荀子隆礼重法 , 基于对人性的复杂性的认识而采取多元、立体的治理形式 。 法意味着底线性的刚性约束 , 礼代表了公序良俗的柔性教化 。 化用在今天 , 就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汉书·贾谊传》) , 既注重法律的规范惩戒 , 也注重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 , 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 , 刚柔并济共同用力 , 方能获得良好效果 。
荀子对于礼的理解是在历史文化的积累、演进上展开的 , 圣人于礼义发展之迹中推求其统类 , 即可把握共理 , 形成“礼义之统”“以道观尽 , 古今一也”(《荀子·非相》) , 是为“知通统类” 。 今天我们谈“知通统类” , 就是要获得对历史进程之道的辩证把握 , 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 历史的发展是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 既不应厚古薄今 , 更不能割断历史 , 而应当在历史演进的宏观视角与具体的时代实践的结合中把握其内在的精神 , 正如荀子所说:“百王之无变 , 足以为道贯 。 一废一起 , 应之以贯 , 理贯不乱 。 ”(《荀子·天论》)
最后 , 荀子强调劝学修身对于治世的重要意义 。 良善的社会政治秩序必然是“治人”与“治法”的统一 , 尤其对于社会领导者而言 , 修身的意义绝不仅仅关涉个人私德 。 在今天 , 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整个社会的“关键少数” , 同样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 以德修身 , 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 体现行为示范的表率作用 。 要做到这一点 , 就必须不断“劝学修身” , 改造主观世界 , 加强品格陶冶 ,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 通过自我修炼、自我约束与自我塑造 , 不断跟上时代形势的发展 。
总而言之 , 荀子思想体现了儒学在变革时代坚持理想、与时俱进的品质 , 展现出理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 描绘出一幅立体、综合、完备的治理蓝图 , 不仅为历史上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对于今天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施凯文 梁涛|荀子思想新论纲】作者简介:施凯文、梁涛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参考文献:(滑动可浏览完整版)
李梅:《古今中西视域中的“儒学复兴”——对新世纪儒学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 《国际儒学》2021年第1期 。
梁涛:《统合孟荀 , 创新儒学》 , 《宗教与哲学》2018年第7辑 。
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 , 《中国哲学》1999年第20辑 。
梁涛:《荀子人性论辨证——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 , 《哲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顾炎武:《民国国学文库:顾炎武文》 , 武汉:崇文书局 , 2014年 , 第123页 。
李哲贤:《荀子之名学析论》 , 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 2005年 , 第198页 。
梁涛:《超越尊孟抑荀 , 回归同尊孟荀》 , 《文史哲》2020年第2期 。
梁涛:《中国哲学的新思考》 , 《中华读书报》2018年11月7日 。
值得注意的是 , 最近袁行霈提出“新十三经”的主张 , “这些都是原生的、时代最早的、处于中国文化源头的、在当时或后代具有广泛深远意义的典籍” , 也可视为通过经典诠释重建传统的尝试 。 袁行霈、程苏东、孟飞:《格局·眼光·胸襟·气象——袁行霈访谈录》 , 《国际儒学》2021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