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颜真卿楷书书风的18次变化,看书法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三 )


不过与《多宝塔》已经很不一样了 , 《郭家庙》的字结体更长 , 而且倾角幅度不大 , 所以看上去还是比较正的 , “書”字便是一例 。 而且颜真卿有时会故意抵消倾斜感 , 比如“撰”字的提手旁 , 竖钩竟然不是垂直向下而是略微朝左倾斜的 。 与之前最不同的是此时的字 , 横画当中很少在收笔处出现特别惹眼的下顿 , 只是圆圆往下回收 , 平和自然多了 。 颜真卿应当是意识到那种修饰性的笔画过于累赘与刻意 , 需要简省 。
08
外拓开阔
鲁公|颜真卿楷书书风的18次变化,看书法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图片

《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 , 颜真卿62岁所书 。 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 , 后遭雷电毁佚 。 碑文苍劲古朴 , 骨力挺拔 , 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 , 笔画少波折 , 用笔时出“蚕头燕尾” , 多有篆籀笔意 。 其结体因线条厚重 , 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 , 避免壅塞 , 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 , 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 。
比如“颜”字“页”部下的两点所占空间非常有限 , 造成局促的情境 , 字形非但没有垮塌 , 更因为重心下沉显得稳当 。 再如“真”字下方两点 , 窄窄的 , 上面又是一笔冲破纵势的长横 , 营造出长短、轻重、纵横、正斜等等冲突 , 这样的变形使得每一个字都值得琢磨 , 百看不厌 。
许多精彩佳构体现在很不经意的地方 , “書”字上下交错 , 下方“日”部并不居于长竖正中 , 而是稍有右移 , 错落之间就显得变化万千了 。 “麻”字两个竖画都拉得很长 , 长撇都没能罩住 , 整个字就依靠两个钩立住阵脚 , 而两个钩一个平出一个上翘 , 绝不雷同 。 《麻姑仙坛记》看似方方正正 , 却是相当精妙的 , 值得多加揣摩 。
09
磅礴威仪
鲁公|颜真卿楷书书风的18次变化,看书法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图片

《大唐中兴颂》
《大唐中兴颂》 , 大历六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之上 , 颜真卿时年63岁 。 此品属于摩崖石刻 , 不同碑志 , 更受风吹日晒 , 多有残缺 。 据传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几次到浯溪学颜字 , 具体细节虽不得而知 , 但崖后部位刻有黄庭坚的题字 , 并曾有诗句云:“大字无过《瘗鹤铭》 , 晚有名崖《颂中兴》” , 由衷赞叹 , 真实不虚 。
《中兴颂》比《麻姑》的字更大 , 加之摹刻于山体石壁 , 所以显得更具威仪 。 且笔画略有破损 , 一片苍茫浑厚 , 线条节节发力 , 颇有金文的味道 。 比如“大”字 , 长横并不一笔拉过 , 只是缓慢行笔步步推进 , 将滞留之感表现得淋漓极致;一撇虽细 , 也未敢轻忽怠惰 , 全用中锋 , 毫无虚尖 。
10
去肥显精
鲁公|颜真卿楷书书风的18次变化,看书法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图片

《臧怀恪碑》
《臧怀恪碑》 ,约书于大历七年(772年) , 碑原在陕西三原县 , 今藏西安碑林 , 颜真卿62岁时作品 。 整体面貌丰伟刚健 , 线条虽细 , 却挺拔峻利 。 再看长横的确没有太多修饰 , 整个字清清爽爽 , 但是却不轻浮 , 每个笔画架结牢靠 , 体式更像是篆书(不是说线条具有篆籀) 。 与其它颜书碑刻相较 , 可见此碑用笔之精 ,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用“伟劲”一词概括 , 可谓精准 。
11
正气勃郁
鲁公|颜真卿楷书书风的18次变化,看书法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图片

《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 , 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 , 现位于鲁山县鲁山一高校园内 , 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为其遮挡风雨 。 系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 。 字迹浑厚雄健 , 遒劲秀拔 , 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