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二 )


新京报:在这次应该是漫长而又丰富的精神游历与对话中 , 你个人大致有怎样的感触?
景凯旋: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出自《神曲》第一部的结句 , 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 , 从黑暗中走出 , 再看见那灿烂的群星 。 我觉得 , 群星也是诗歌的象征 。 这本书首先是为我自己写的 , 是我个人的一次审美历程 。 我在与唐诗的对话中 , 寄托了我个人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的感受 , 从古人的诗歌中 , 我试图寻求直观与整体的世界 , 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 。 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贯穿的主线 , 那就是人的命运与德行 。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 , 作者:景凯旋 ,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点击书封可购买)
新京报:在这部随笔集的前言中 , 你说“试图在唐诗中寻绎观念与价值的东西 , 比如中国人的天人之际、自我意识、时间观念和感觉方式” 。 你之前的著作《在经验与超验之间》是以昆德拉、哈维尔等人的文学作品为基础 , 对东欧观念进行的研究;《被贬低的思想》的主旨则是对“什么是自由”的追寻 。 为什么如此注重对文学中观念与价值的研究?
景凯旋:我一直对世界文学感兴趣 , 从小读了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 。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 我对译介东欧文学产生了兴趣 , 那里的作家都是思想型、知识型的 , 他们试图在文学作品中解释自己所面对的时代问题 , 我因而也借此阅读了大量西方的哲学 , 了解了西方的思想史、观念史 , 我觉得 , 文学与哲学都是在解释人的存在 , 解释生命的意义 , 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包含哲理的 , 从但丁到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 , 从屈原到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 , 无不是如此 , 观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价值序位 , 而不是叙事技巧或修辞功夫 。
新京报:那你如何看待文学、尤其是诗歌与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
景凯旋:文学作品从来都是诗人、作家的自我心灵所创造的世界 , 观念是心灵的结构 , 好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是有观念支撑的 , 或者说表现了文学家对世界的整体看法 , 同时反映了时代的观念 。 至于当下的古代文学评论 , 多是修辞鉴赏 , 或是从背景寻觅主旨 , 这当然也很重要 , 但往往会滑向社会作用或艺术技巧 , 如评说所有好诗都是“情景交融” , 缺少会心之言 。 我尝试从文学切换到哲学 , 再从哲学反观文学 , 是希望能从时代的背景中真正进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当然 , 这本书仍然是以文学为本位 , 坚持诗歌的自律性 , 同时从诗歌带出哲学、美学和伦理学问题 。
02
杜甫从不逃避生活的本真状态
新京报:书中对中西诗歌有一些比较研究 , 比如李白和歌德、陶渊明和米沃什的诗 。 后记中也提到西方诗与中国诗的不同特色 , 说“西方诗寻求无限 , 立意在崇高;中国诗思虑有限 , 指归在优美” 。 如何理解此处所说的“无限”和“有限”?中西诗歌的这种区别 , 大致有怎样的文化上的原因?
景凯旋:所谓无限与有限 , 崇高与优美 , 是就总体和主流来说的 , 书中只是概言之 。 凡是概括 , 都是不全面的 , 而凡事要讲全面 , 就没有任何观点了 , 这是理性思维的局限 。 正如现代哲学家齐奥朗所说:“山给你的感觉并不是无限 , 而是宏伟——我们觉得无限的乃是大海和不幸 。 ”比如 , 杜甫的诗就有崇高一面 , 但对杜甫的崇敬 , 是历代诗言志教育的结果 , 普通人还是更喜欢优美的诗 , 而不是写不幸的诗 。 谢灵运曾在温州生活过 , 那里靠近大海 , 但他却是第一个山水诗人 , 更不用说生活在中原的王维、孟浩然了 。 而西方从荷马开始 , 到近现代诗歌 , 大海的意象常常是诗中的重要元素 , 这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区别 。 西方文化是神—人关系 , 是神本位 , 人永远不能抵达终极之物 , 这种无限的观念在美感上造成的是崇高;中国文化是天—人关系 , 是人本位 , 由于天没有位格 , 天与人可以合一 , 因而只在此世着力即可 , 这种有限的观念在美感上造成的是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