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六 )


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文章图片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剧照 。
新京报:本书附录中写到女性诗歌 , 论及李冶、薛涛、鱼玄机等女性诗人 。 相比于占据主流的男性诗人 , 她们的诗歌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和称道的特质?
景凯旋:附录中写到女诗人 , 主要想为唐代女性诗人说几句公道话 , 这些唐代女性写的诗 , 成就不亚于那些二流的男诗人 , 既然文学史能列入姚合等人 , 为什么就不能将她们列入文学史呢?虽然唐代女诗人未能跳出男性中心的框架 , 诗歌也不是她们的事业 , 但她们的诗毕竟有女性的视角 , 有平等的诉求 , 尤其是李冶的《八至》诗 , 以一种悖论的方式 , 写出了婚姻的某种普遍性 。 她显然是在日常生活中目睹了许多士人的放浪 , 以及男权时代婚姻的虚假 , 这是那些男性诗人不可能写出来的 , 因此 , 我认为唐代女性诗不仅有社会史上的意义 , 也有文学史上的价值 。
新京报:现今有很多关于唐诗宋词的论著 , 一些平台上的唐诗解读视频点击量也非常高 , 你如何看待当今大众对唐诗的喜爱?
景凯旋:今天的年轻人喜欢唐诗宋词 , 我觉得是好事 , 文学是人的心灵的体现 ,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 , 但同时人们却反而感到心灵空虚 , 成为空心化的人 , 诗歌能让人们思考另一种生活态度的可能性 , 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 有一段时期 , 韦应物的诗句“我有一瓢酒 , 可以慰风尘” , 在网上引起热烈的接龙 ,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 实际上 , 韦应物的另一首诗“欲持一瓢酒 , 远慰风雨夕” , 更加有名 , 就连苏东坡都十分推崇 , 依韵作了一首 。 大众对唐诗的喜爱说明 , 现代人还是想要挣脱仅仅是活着的生存状态 , 超越海德格尔所说的“当前化” 。 文学说到底就是超越此在的“当前化”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文章图片

《唐代文学考论》 ,作者: 景凯旋 ,版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
新京报:尽管由于教育原因我们很早就接触唐诗 , 但想要真正进入唐诗的世界依然是困难的 。 有没有一些必要的知识或方法 , 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唐诗和唐朝诗人们的精神世界?
景凯旋:这方面我没有特别的方法 , 因人而异吧 。 诗歌是诗人整体直观的产物 , 所以诗歌的阅读也应当是整体直观的感受 , 这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 , 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 。 我童年时读过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 , 最初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1968年父母被关进牛棚 , 将我和哥哥送回山西老家 , 一年后回四川探望父母 , 我毫不知道他们的现状 , 在长途汽车上看到面熟的人 , 也不敢上前询问 , 生怕听到什么坏消息 , 这个时候我一下子就懂了这句诗 。
古今人的情感是没有根本变化的 , 这也是诗能流传后世的原因 。 所以 , 我个人的读诗经验是 , 初学者不需要将诗歌的时代背景搞得很清楚 , 尤其是小学生读诗 , 不要一字一字解释 , 详细分析 , 生怕孩子不懂 , 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比成人更加敏感 , 仍保持着对世界的原始感觉 , 还没有完全理性化 。 我们今天教诗 , 将诗拆成碎片 , 孩子接受到的也是碎片 , 既没有乐趣 , 也没有感受 。 前人教人学诗 , 只强调记诵 , 不做详解 , 是有道理的 , 当孩子成人时 , 他自然会从个人经历中去理解诗 , 就像杜甫理解宋玉的《九辩》一样 , 有自己的感受在内 。 俞陛云先生教小孙女读诗 , 写了一本《诗境浅说》 , 寥寥数语的点评 , 是真懂诗 , 也是真懂教诗 。 至于成人读诗 , 在“感受”了某首诗的美之后 , 可以去读有关这首诗的背景知识 , 了解诗人的生平 。 但同时也要记住 , 读前人诗有一个抽象化过程 , 杰出的诗人在写自己 , 也是在写我们 。 总之 , 自始至终 , 都要用心灵去读诗 , 以心会心 , 方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