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瓦列夫!清末民初,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春节:爆竹声中福运到( 四 )


北京春节习俗,古风遗存,有古代的风韵,丸山昏迷是很仰慕的。他对京城拜年习俗很欣赏:“拜年时,如果不是很亲密的关系,一般不进家里拜年,而是将贺年用的大红名片交给那家伙计。即使是关系很好的人,也只是在会客室上些茶水,备些茶点招待而已。不像日本招呼客人喝屠苏酒,品尝美味佳肴。”对北京的庙会,他称之为“开庙”,介绍得很详细,并称“开庙相当于日本的庙会,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两次的,也有每月都举行的”。在《北京》一书中,他列举了京城主要庙会的资料,有些庙会如今已无人知晓了,如什么“掸尘会”、“曝经节”、“晒虫节”等等,是很有趣的庙会史料。此外,他称厂甸庙会为“古董市”,并说春节时“能遇到平时很难见的珍品”。
科瓦列夫!清末民初,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春节:爆竹声中福运到
文章插图
叩拜长辈和祖先牌位 摄影:赫达·莫里逊
丸山昏迷的《北京》表面上是本旅游书,其实是学术著作,作者在介绍北京时,时时以日本为参照,从各个角度将北京和日本比较,并对两种进行了评价。像蜜供,他说“相当于日本给岁德神等神的糕点”等,既有对中国文化正面肯定的部分,也有对其负面加以否定的部分。比如,他对老北京春节时“女子绝对不出家门”,春节休息时“大抵是在喝酒、赌博中度过”,持否定态度。总之,丸山昏迷的《北京》说明作者并不昏迷,他记录下的老北京春节是有趣的,也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他与另外其他来华的日本人不同,他既不是军事间谍,也不是来猎奇的。他确实是搞学问的,体会到了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积淀,对所描述的事物充满良好的情感。
宫里学民间过春节
近年,有人将清宫里过春节,视为“民俗”了,其实它只是皇家习俗,与民俗不是一回事。清廷过年的习俗是照抄民间的,并非他们所创造。美国学者罗友枝在其所著的《最后的皇族》一书中指出:清宫过年时“北京许多辞旧迎新的风俗习惯都被宫廷所仿效。皇室在各宫各院到处贴‘福’字,立门神避邪,十二月初八日给神佛供腊八粥,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旧年三十和新年初一燃放爆竹以净化内廷。像北京的普通居民一样,皇帝也在正月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在各祭祀场所献元宵也表明新春佳节的结束”。罗友枝被誉为“国际清史研究领军人物”,又是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他的分析很到位。
清代老北京的春节,与外地不同的是有“跳布扎”,藏族人称“羌姆”,即俗称的“打鬼”,这是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之一,亦是清宫内重要的活动,据《最后的皇族》记载,清廷“一个月花126.7两银子支持1516名藏传佛教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罗友枝列举了清宫春节期间喇嘛“身穿礼服为蒙古观众跳舞”的盛况,及一些“跳布扎”的寺庙,如宏仁寺、恩慕寺、永宁寺等等。
“跳布扎”在老北京时代可谓盛况空前。丸山昏迷在《北京》一书中亦有所记载,他称“跳布扎”为“送祟”,是“喇嘛的一个仪式”,是“打鬼仪式”,并详细介绍了全过程。在介绍黄寺、黑寺和雍和宫时,也有此类内容。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公认为“对中国产生过影响和作用”的外国人士,曾对百年前反对中国妇女缠足事件有过贡献。她的《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也有记录正月“打鬼”内容。她主要记述的是旃檀寺。立德夫人指责八国联军的暴行,说它们“全力以赴大肆破坏”,并称“过去每逢中国正月初八这一天”庙里都有“跳布扎”,在她去时遭到了破坏,“只有散乱的残余之物才告诉我们,过去的旃檀寺有多精美”。旃檀寺又称宏仁寺,在今天的北海西岸。在叙述过年习俗时,立德夫人谴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