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二 )


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本文图片

收藏于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匽姬甗”
两周之际已经形成了标志社会等级的成熟礼制 。 比如 , 天子用九鼎 , 诸侯用七鼎等规定被记录在传世历史文献中 。 实际上 , 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一样复杂 , 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尺用于丈量社会阶层 。 所以在不同的封国 , 诸侯的级别可能也不同 。 如山西晋侯墓地中的晋侯用五鼎 , 而作为周王亲室的虢国国君用七鼎 , 在京山苏家垅遗址中的曾国贵族则使用九鼎 。 因此九鼎未必专属于周天子 。 但可以确定 , 在同一个封国内 , 鼎、簋的数量多少代表了阶级的高低 。 在北白鹅墓地M1中出土了六件鼎和六件簋 , 其上饰有窃曲纹 。 此外 , 还有六件形制相同的鬲和十四枚编钟 。 鬲的数量通常与簋相同 , 但正常情况应为“七鼎六簋” , 该墓葬并未被盗 , 少了一件鼎的原因目前尚不知晓 。 虽然当时森严的规章在各个国家并未被严格地执行 , 但是礼制社会已基本成型 。 M1规模不是特别大 , 却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墓葬 。 因为同属两周之际的虢季墓(虢国墓地M2001)和虢仲墓(虢国墓地M2009)中就配“七鼎六簋” 。 就鼎、簋数量而言 , 北白鹅墓地M1墓主与当时数一数二的虢国国君地位似乎相当 , 但后者墓中还配有大量其他随葬品 , 前者则似乎是强撑门面 。
北白鹅墓地M3也有诸多谜团 , 其中出土了两件关键的器物——“匽姬甗”和“夺簋” 。 “匽姬甗”上书“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 , 乃虢季为求娶匽(燕)姬而造 。 学者们可以通过此甗来猜测墓地归属 。 夺簋上饰有左右对称的特殊窃曲纹 , 与两周之际盛行的中心对称窃曲纹不同 , 因此它的年代较早 , 可能在西周中晚期 , 与整个墓地的年代不一致 。 M3中还出土了一组编磬 , 编磬往往与编钟一同出现 , 但在M3中未见后者 。 两周之际的墓葬中若有编磬 , 墓主即使不是国君 , 也与之级别相当 。 而M3中出土的觯、方彝等冥器采用西周早期的形制 , 两周之际往往只有高等级贵族才会随葬此类器物 , 因此它们虽制作粗糙 , 但象征往日的身份 。 M3中仅有四件鼎 , 且彼此形制不同 , 乃是拼凑的结果 , 而非当时大贵族使用的“列鼎” 。 四件鼎中最小的一件与冥器类似 , 所以实际大概只有三件鼎 , 据此可以推断此人下葬时的社会地位已较低 。 相对于他墓中四件相同但形制偏早的夺簋 , 这组凑起来的鼎显得并不般配 , 春秋早期的落魄与西周时期美好的往昔形成鲜明对比 。
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本文图片

收藏于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其中之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滞缓的文化
西周中期时就已经确立了列鼎制度 , 社会生活开始走向程式化的格局 , 物质文化发展缓慢 。 到了春秋时期 , 社会动荡 , 周王的地位下降到甚至不如一些诸侯 。 因此诸侯国的文化、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导向 , 甚至有些滞后的封国在战国时期仍沿用西周晚期的礼制 。 以往学者通常将西周文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周昭王之前是西周早期 , 周昭王之后周厉王之前为西周中期 , 而周厉王之后是西周晚期 。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西周早、中期进一步细分 , 而晚期未能细分 。 西周早期的物质文化遗存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 是因为当时文化演变迅速 , 而西周晚期无法再细分则因为文化发展进入了滞缓阶段 。 例如在西周晚期杨家村青铜器窖藏中的列鼎每件纹饰相同 , 鬲也整齐划一 , 器物风格与“夺簋”大致同期 , 在两周之际的虢国墓地、苏家垅遗址依然沿用类似风格 。 在春秋中期之后 , 文化才再次经历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