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三 )


至于年代偏早的“夺簋”缘何出现在北白鹅墓地之中 , 应当先从这件器物的铭文入手 。 内容如下:
隹(唯)正月初吉 , 王才(在)成周 。 庚午 , 各(格)于大室 。 丼叔內(入)右奪 , 即立 。 王乎(呼)內史微冊令(命)奪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訟事眔殷八師事 。 易(賜)女(汝)赤(见图片)巿(芾)、?(鑾)旂 , 用事 。 奪拜?(稽)首 , 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令(命) , 用作朕皇祖中(仲)氏、朕文考釐孟寶尊簋 。 奪其萬年眉壽永用 , 子=孫=寶 。
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本文图片

夺是西周晚期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 , 周王亲自在“太室”中对他任命 。 分配给夺主管的事务也很重要 , 主要有两件:一是管理“陪都”成周 , 二是统帅主力军队之一“殷八师” 。 从现存器物来看 , 夺至少享有“五鼎四簋”待遇 。 夺可能是北白鹅墓地M3墓主人的先祖 。 张昌平教授认为 , 西周灭亡后 , 大概是夺的后人带着四件簋流传数代 , 最终用作随葬品 , 以显往日荣光 。
张昌平|张昌平:此情可待成追忆——春秋早期的贵族生活
本文图片

“夺簋”(M3:35)器盖铭文拓片
东迁之后的动荡与混乱
春秋早期 , 今天的北白鹅村所在地距离新王都成周并不遥远 , 甚至可能位于畿内 , 由周王亲室统治 , 这与虢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 当时局势十分动荡 , 到春秋中晚期的时候 , 王都成周附近斗争最为复杂 , 比如晋国曾一度想要称霸 , 而楚国试图“问鼎中原” 。 春秋三百多年的时间内 , 数十个诸侯国灭亡 。 因此当时的贵族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 例如 , 虢国为周武王所封 , 其统治者曾辅佐周王 , 社会地位很高 , 但是周王东迁一百多年后 , 便被晋国所灭 。 晋国统治者虽是周王直系亲属 , 但原本社会地位并不高 。 不过公元前771年 , 晋文侯拥立周平王东迁 , 从而提升了自身地位 。 但公元前679年 , 曲沃武公代晋 , 可想而知原本晋国大宗的贵族也承受了来自内部的压力 , 直至灭亡 。 公元前661年之后 , 晋国灭耿、霍、魏、虢、虞等国 , 大批贵族走向消亡 。
张昌平教授发现 , 虽然春秋早期许多贵族仍在维持旧有礼制 , 但他们似乎进行过“苦苦挣扎” 。 比如 , 在河南的义马上石河墓地M93中出土了四件鼎和五件簋 , 看似等级较高 ,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 其与北白鹅墓地M3情况相似 。 这些器物多徒有其表:其中有一鼎一簋明显是冥器 , 尺寸较小;而四件簋和两件方壶被发现时内部还有范土 , 盖子无法打开 。 当时似乎希望用较少的开销 , 制作出体现墓主高等级贵族身份的器物 。 在同一家族的上石河墓地M94中情形也类似 , 其中虽出土了体现身份地位的方壶和水器 , 只有较小的一鼎一簋 , 由此可以推断 , 虽然墓主社会等级不低 , 但缺乏相应的财富 。
尽管“燕姬的嫁妆”展览营造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 , 但是两周之际的婚姻生活可能并不是现代人想象中那样美好 。 西周时期就已形成“同姓不婚”的观念 , 在不少文献中有相关记录 。 如《礼记·曲礼》中就有“取妻不取同姓” , 《国语·晋语》中也有“同姓不婚 , 恶不殖也” , 等等 。 但到了春秋时期 , 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出现同姓结婚的现象 。 如《左传》记载 , “晋献公娶于贾 , 无子” , 此处的贾国与晋国一样是姬姓诸侯国;而晋平公甚至有“四姬” , 他因娶卫姬而被批评“失政” 。 是多见同姓而婚事件的国家 。 而北白鹅墓地M3中的“匽姬甗”可能就是同姓婚姻的案例 , 因为虢国和燕国同为姬姓诸侯 。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春秋时期同姓血缘关系淡化有关 。 此外 , 春秋贵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也很常见 , 一些小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嫁女来寻求强国的庇护 , 而强国之君有时也会用这种手段与他国结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