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比喻 , 这也是调酒师的工作 , 你到酒吧里面喝鸡尾酒 , 好的调酒师很有创意 , 用基酒和其他酒 , 调出来一杯特别有特色的鸡尾酒 。 我们今天做的工作是什么?是将古今中西各种的文化传统 , 怎么把它适当地调制出来 , 像调酒师的工作 , 勾兑嘛 。 但是也有勾兑坏的 , 勾兑坏的话 , 国家就只能担负沉重的代价了 。 但是勾兑好 , 就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 老树上发新芽 。 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工作 。 但不管怎么样 , 首先要对传统有了解 。
本文图片
所以我在我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特别提到殷海光先生 , 台湾著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领袖 , 他早年说自己是五四之子 , 继承五四传统 , 是要反传统的 。 他相信西方有科学、有理性 , 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 所以他很崇拜罗素 。 慢慢到了晚年 , 他终于发现 , 仅仅靠这些理性未必能够解决一个大问题 , 这个问题就是认同 。
越到老年 , 他越是觉得“我是谁”这个问题浮现出来 。 后来有人说他变保守了 , 是因为他开始越来越注意到认同:他和这个根的问题 , 传统的关系 , 血脉的问题 。 所以他很惋惜地说我们这代人 , 处于一个乱世当中 , 文化传统被连根拔起 , 然后又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潮让我们无所适从 , 处在彷徨当中 。
这是殷海光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讲的话 , 现在你们想 , 过了差不多50年 , 半个世纪 , 好像我们还是有同样的感受 , 根被连根拔起 , 但它的各种各样的碎片 , 特别是一些坏的碎片 , 似乎还在影响着我们 。 同时外来的东西又太多了 , 很多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有用的知识 。 工具并不给我们带来一种价值 , 所谓价值是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 不是回答to be , 而是回答ought to be , 应该如何 , 这个在现代知识里面是没有的 , 至少是匮乏的 。 那该怎么办?只有回到经典 。 今天出现了一个轴心文明的大复兴 , 西方是基督教 , 包括佛教、伊斯兰教 , 而中国文明的复兴 , 大家重新关注儒家、道家 , 也和这个有关系 。
传统这个东西处于大时代里面 , 依然困扰着我们的心灵 。 这个困扰可能是终生的 , 不会因为你了解这些知识就摆脱了 , 因为在知识层面 , 可以通过读更多的书 , 有一个理性的了解 , 但人不是仅仅凭着理性活着 , 人还有情感 , 认同就和情感有关 , 人还有意志 , 意志让你选择什么 , 这些东西同样是一种传统的东西 。 所以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有更多的自觉 , 因为当你缺乏理性的了解 , 你是不自觉的 。 但是你更多地了解 , 情感上有更多的感受 , 去对应你的理性 , 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 你才能真正认识我自己 , 也认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文化、这个国家 。
本文图片
如果一定要问我什么东西支撑我的话 , 我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的士大夫 。
你的三观也不能太单一 , 太单一的话很容易崩盘 。 最好有一种对冲 , 两种相反的气质你都兼有 , 这样的话你可以相对比较从容有余地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 。
文明都是很复杂的 , 所以它不可能倒 , 东边倒了西边又起来 , 它不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资源和能力 , 人生也是这样 。
观众:许老师您好 , 我昨天刚看过一部电影 , 里面提到人生面对的困难 , 过各种关 , 潼关、山海关、嘉峪关 , 您现在也过六十了 , 也见过不少风景 , 每次面对磨难 , 您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 林少娟|春节·乡音 | 方言里的春节,倒映着团圆,消融了风雪
- 技艺|碑林:春节里的“非遗” 新年里的“老味道”
- 晚报|习俗·讲究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 |新华时评·从春节看文化自信丨团圆:拆不散的纽带,割不断的血脉
- 社论|无论身在何处,你我乡愁如一 | 春节社论
- 才能震|谢茂松:春节的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日新其德与可大可久
- 春节|市及肃州区图书馆春节期间“不打烊”
- 化学|春节童书推荐
- 中国网络电视台$2022世界福州十邑春节联欢晚会除夕面向全球播出
- 年俗|晋祠博物馆话年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