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梅兰芳游美记在美国讲述京剧故事( 二 )


美国政界、商界、戏剧界等盛情招待梅兰芳团队访美(《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
第四 , 待人接物的谦卑与处世为人的低调 。 梅兰芳作为一个当时年薪高达75万美元的戏剧名角 , 竟然言谈举止如此温良恭俭让 , 深得美国观众的赞许 , 极大地强化了文化外交的亲和功能 。 [5]他在纽约访问期间 , 毫不吝啬地利用演出间隙的时间 , 最大限度地与美国公众见面、互动 , 几乎每天都在学术聚会、时尚接待、社区餐叙之中度过 。 在纽约之行的告别晚会上 , 梅兰芳表现得“极其礼貌和温和 , 慢慢地绕过长桌 , 认真地看着外国人的脸 , 把他惊人的柔软的手伸向所有其他的手 。 他没有错过任何人 。 每一个人他都以庄重的态度打招呼” , 尽管“他看起来特别疲惫” 。 [6]这种名演员与观众一一握手的情景 , “是一种非常受欢迎和重要的交流方式”(a tremendously popular and important engagement) 。 [7]同时 , 梅兰芳谦虚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 也得到广泛赞誉 , 应验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海纳百川的心胸 。 这种得体的谦词和谦卑的肢体动作 , 又是一个优秀故事员所必不可少的 。
第五 , 激发美国人好奇心与共情的能力 。 必须承认 , 很多美国人是怀着好奇心来看梅兰芳的戏 , 这种好奇心一方面是来自东方主义的神奇、迷幻和迷思 , 另一方面是梅兰芳自身的独特魅力 , 因为梅兰芳给美国人的印象总是优雅和美丽、庄重和温柔 , 能激发美国人无限而又纯粹的想象力 。
一则小故事:1924年5月19日 , 泰戈尔在北京看了梅兰芳为他专场演出的《洛神》 , 地点是在北京开明戏院 , 看完后的第二天 , 泰戈尔用毛笔在一柄扇子上 , 用孟加拉语写下了一首可以传世的诗:
亲爱的 , 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山峦 。 [8]
泰戈尔真的不懂京剧 , 但他与京剧和梅兰芳出现了心灵的共鸣 , 因为中国的京剧就是善于表现“景生象外 , 意得空中” , “于无中得有 , 在虚里显实” 。 [9] 所以 , 心灵相通 , 是艺术的独特功能 , 我们从中国人陆九渊的“东海西海 , 心同理同” , 想到了英国人休谟和斯密的同情共理和共情的能力 。 这一点 , 也是梅兰芳成功的最重要一点 , 他所表现的真善美爱的温度 , 美国人感受到了 。 一个没有温度的演员 , 是无法传递任何热度给观众的 。
梅兰芳|梅兰芳游美记在美国讲述京剧故事
本文图片

梅兰芳与旧金山市长握手(选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梅兰芳游美记在美国讲述京剧故事】(二)齐如山的鼎力相助
除了梅兰芳本人的主观努力 , 这台京剧故事的成功离不开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齐如山(1877-1962)和张彭春(1892-1957)的珠联璧合、鼎力相助 。
梅兰芳|梅兰芳游美记在美国讲述京剧故事
本文图片

梅兰芳与美国著名戏剧家贝拉斯考在纽约 。 后排为:左一黄子美 , 左二张彭春 , 左三齐如山 。 (出自《梅兰芳珍藏老像册》梅兰芳纪念馆 , 2003年)
齐如山曾在清末的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和俄文 , 三度游历欧洲 。 辛亥革命后 , 曾任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 对戏剧和戏剧理论颇有造诣 。 齐如山于1913年与梅兰芳相识 , 自1916年后的二十多年 , 齐如山深度参与了梅兰芳十多个剧目的编排与改良 , 并与梅兰芳合作 , 旨在“恢复古典戏剧的精华”(restoring classical stage properties)和“复兴历史京剧”(reviving historical drama) , “由于齐的博识和导演(erudition and direction) , 梅卓越的表演艺术得到很大提升(greatly enhanced)” 。 [10]1919年和1924年 , 齐如山两次陪同梅兰芳访问日本 , 提出中国京剧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新论 。 自1920年代初开始 , 历经六七年 , 全力为梅兰芳赴美演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 包括了解美国民情、准备传播资料、联系美方各界等 , 既主管行政、财务和人事业务 , 又负责梅剧的改良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