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东西问丨中加合译“敦煌故事” 如何实现文化互鉴?

(东西问)李桂山:中加合译“敦煌故事” 如何实现文化互鉴?
中新社天津3月20日电 题:李桂山:中加合译“敦煌故事” 如何实现文化互鉴?
作者 张少宣
东西问|东西问丨中加合译“敦煌故事” 如何实现文化互鉴?
本文图片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宏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 是震撼世界的艺术宫殿 , 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 让世界知晓敦煌之美 , 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和丰富世界文明成果均具有非凡意义 。 如何让外国读者看见、读懂敦煌故事 , 进而将敦煌所代表的东方艺术之美带到西方世界?
曾任天津理工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的李桂山教授近日接受“东西问”专访 , 从多年翻译敦煌著作的亲身经历出发 , 探讨如何通过中外合作翻译的方式将敦煌故事和中华文化传达给外国读者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何时萌生出将敦煌著作译成英文并传播海外的念头?
李桂山:20世纪70年代 , 我有幸作为国家选派的留学生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留学 。 出国前 , 我们一行20多人去了敦煌莫高窟 。 那是我第一次触摸敦煌 , 当时就希望有一天把这些美丽的故事翻译成英语 , 让世界了解敦煌艺术 。
回国后 , 我作为援藏教师前往拉萨 , 途经敦煌并停留了一天一夜 , 搜集到许多敦煌壁画的资料 。 在西藏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藏大学)援藏教学期间 , 我进一步阅读敦煌历史文献并开始着手翻译 。 由于难度较大 , 翻译进展缓慢 。
援藏结束重回天津 , 我开始系统进行敦煌著作的翻译工作 , 陆续完成了《敦煌的传说故事》《敦煌壁画故事集》《敦煌壁画故事大观》等有关敦煌文化的中译英作品 。
东西问|东西问丨中加合译“敦煌故事” 如何实现文化互鉴?
本文图片

中加合译《敦煌壁画中的精彩故事》出版图书封面。 张少宣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敦煌文化博大精深 , 翻译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李桂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 体现在思维、宗教、价值观、传统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及心理联想差异等方面 , 这些差异会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 。
从功能主义的翻译角度看 , 我们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策略的诸多因素 , 如目的语读者、文本类型、原作者意图和翻译中具体的文化语境等 。 因此 , 我与热爱中国文化的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内奥米·默克佛森(Naomi McPherson)合作 , 由我先将原文直译为英文 , 再由其根据语境对译文进行二次翻译 。 这种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翻译方法 , 尽力保存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及文化遗产形态 。
从文化意象角度看 , 我们也在文化意象及处理问题上发挥了主动性 。 文化意象蕴含的浓厚文化色彩 , 通常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 。 前者是指目标语没有与原语言文本相对应的语言形式 , 后者是指与原语言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 《敦煌壁画中的精彩故事》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 130多个故事涉及多方面故事类别 , 文化意象纷繁复杂 , 尽管翻译时困难重重 , 我们还是通过保留意象、保留意象加注释、改变意象、替换意象和省略意象等策略 , 较成功地处理多篇故事中出现的意象问题 , 有效地处理好文化信息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 。
具体来说 ,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准确表达几十位“佛”的名字并让外国读者理解 。 这需要掌握背景知识 , 查阅汉语专有名词的内涵 , 并再查阅英语的有关资料 , 如摩诃菩提(Mahabodhi)、恒伽达(Gungade)、虔阇尼婆梨(Ganjanivari)等 。 为了准确译出这些专有名词的对应英语 , 我们咨询了权威专家、季羡林办公室、敦煌市文化馆和敦煌研究院等 , 同时阅读了大量有关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权威中英文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