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五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传)南宋 赵昌《草竹图》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笹山伊成(荣博)摹《草竹图》(木挽町狩野家摹本)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江户时代 狩野荣信《草花群虫图》
例如 , 李迪的《红白芙蓉图》附有狩野雅信(1823— 1879)的“添帖”(1870) , 也有狩野派的摹本 。 又如 ,赵昌的《草竹图》是南宋的早期草虫图 , 原本是足利义教所藏的东山御物 , 而且附有华丽的印度印花棉布的包装 ,即上述的“浅野箱” , 表示其为浅野家的重要文物 , 该作世称“浅野家的曲竹” , 可见当时已经有相当的名声 。 它不仅附有狩野尚信(1607—1650)的“极札” , 也在东博木挽町狩野家摹本中 , 可以看到笹山伊成(荣博 , 1782—1814)的摹本 。 此摹本曾被保存在木挽町狩野家库房(石 藏)里 , 从全国各地来江户学画的弟子们虽无法看到浅野 家秘藏的真迹 , 然而都可以通过摹本晓通此图像 , 学习到中国早期草虫图的具体面貌 。 毋庸赘言 , “曲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文人不屈的精神 , 有趣的是摹本的作者笹山伊成所师从的狩野派第八代荣信(1775—1828) , 曾经在他的画作中插入了赵昌《草竹图》的一部分 , 配以其他常州草虫图 , 组合成一幅画作 。 这并非单纯的临摹和学习 ,而是鉴赏者需要先悉知经典画作的存在 , 才能够玩味与古画“拼贴(collage)”的妙趣 。 在19世纪出现很多此类套用中国绘画的作品 , 意味着中国绘画的图像已有一定的普及 , 并非将军家、大名家秘藏的东西 , 而是通过全国狩野派内部摹本的大量流通 , 成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图像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江户时代 渡边华山《市河米庵像》
除了各地大名家效仿足利将军家建立中国绘画收藏之外 , 此时期重要的是民间知识人的收藏活动 。 其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汉学家、书法家市河米庵(1779— 1858) , 他在全国有弟子五千余人 , 其书风在当时相当流行 。 重要的是他的收藏理念与大名家大相径庭 , 他尽力收集明清的文人书画 , 认为从元四家、吴门画派到董其昌的门流才是中国书画的正统 , 而置古渡品等日本独有的价值体系于不顾 。 他在1803年25岁时游学长崎 , 跟从江浙一带来长崎的清朝人有交流 , 直接购买中国的书籍、拓本、书画等 。 市河米庵为了纪念自己70岁寿辰 , 出版《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1848) , 整理自己家族所藏的中国书画、青铜器、文房具、 古器物等二百六十余件 , 附有缩图 , 题赞款印的勾描 , 米庵对于作品作者、收藏来历等的考证文章 。 米庵终身研究中国书画 , 有时临摹或以双钩手法制作出同原作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 可见他悉心钻研中国书画 , 并具备高度的书写技术 。 有趣的是 , 在明治维新后 , 明治九年 (1876)其孙市河三鼎将家藏书画拓本类捐给日本皇室 , 明治十五年 (1882)在上野公园的现地建立了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Josiah Conder , 1852—1920)设计的初代博物馆之后 , 移转至此地 , 保管至今 。 其后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 , 米庵长子市河三兼 , 将家藏的米庵旧藏品捐献给东京帝室博物馆 , 成为中国书画的首批收藏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