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再现曹雪芹文笔的唐国明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第31节( 六 )


圆明园残破在北京 , 长城残破在荒山野岭 , 至今无人去修复 , 圆明园却被花巨资仿建 , 称为新圆明园 。 而残缺不全的《红楼梦》 , 经过唐国明31年寻残觅缺的考古准备 , 17年深居岳麓山食风餐月的复原再现 , 于2018年终于恢复了曹雪芹所完成的百回本文本原貌 。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 长城是历代人民用勤劳智慧与苦难血泪写成的、用砖石泥灰刻成的张开在大地上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用血泪写成经过后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长城 。 我们所做的 , 就是应当倍加珍惜这些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无价遗产 。
每在灯下阅读《红楼梦》如在阅读长城 , 每想起长城又不由想起《红楼梦》 。 长城从春秋战国以来 , 总是修了倒 , 倒了修;或是缺了补 , 补了缺 。 一个朝代修补它 , 一个朝代荒废它 。 直到旅游兴起 , 能开发的又开发了出来 , 没开发的仍让它如遗址一样荒废在荒山野岭上 。 每看到夕阳残照下残缺的长城我不由得心痛万分 。 就如面对《红楼梦》版本中的各种残缺的脂批《石头记》 。
《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 。 《红楼梦》与长城一样 , 同样是我们几千年社会文化智慧与血泪的结晶 , 《红楼梦》如长城一样也在向我们呈现着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 全众以德、安和天下的道理 。 《红楼梦》并不是有些理解不全面的人认为的那样 , 它并不是一本叫人消极的书 , 反而是一部警示人要时刻在居安思危中奋发向上的书 。 《红楼梦》在谱写一个家族从荣华富贵到贫困衰落的过程中警告我们在享受荣华诗意的生活梦里要时刻谨慎打理好现实的家业 , 防止家败人亡或曲终人散的悲剧降临 。 可以说长城是历史血泪、中华英烈躯体凝固的城墙 , 《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高度用形象思维形式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文化思想精髓 , 由曹雪芹创造 , 后人寻觅、编整、校订、修补、考古复原再现、体验与反思共同筑出的长城 。 《红楼梦》更不是要预示什么兴衰 , 而是希望我们能逃离兴衰这个规律 , 永远在居安思危奋发图强中兴平安和下去 。
(四)、
那些在长城两边建立的王朝都已如风飘过 , 而唯在的仍是那在荒原中残破的长城 。 面对长城 , 我想它不再应该是残破的 , 而是一道完整的时常在我们梦里的气势雄伟的伟大精神纪念碑 , 更是一部展开在华夏大地的民族史诗 。
如果说长城与《红楼梦》给中华民族赋予了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的精神 , 黄河、长江与东南沿海同样是谱写中华民族这种精神的篇章 。 长城是在侵入与防卫中给人民战乱与安居 , 而黄河与长江是在泛滥与平静中给人民灾难与福祉 。 东南沿海在潮涌潮退时 , 既让我们面临着来自东夷的海盗 , 也让我们得知海那边也存在着对我们威胁的世界 。
黄河、长江是一边流通一边汇集一边传达各种智慧文明的长城 , 东南沿海是用滔天巨浪阻碍我们远行又是阻碍外面世界的人进来 , 同时给我们开放思维又是使我们拥有保守思维的长城 。
中华民族在这些长城的铸造下 , 逐渐形成了“对国尽忠 , 对家尽孝”、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全众以德、安和天下的精神人格 , 也可以说成了一个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 , “雷打不倒、火烧不灭、风雨不垮”的讲究忠孝文化的民族 。 竟因为我们是一个这样的民族 , 而使得我们中华文明是至今世界上从没有中断过 , 而绵绵延续、继往开来 。 而支撑这种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 就是来自于时刻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 , 主要以耕读狩猎放牧 , 勤劳勇敢、求真务实、忠君孝亲的中华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