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教|龚龑评《讽刺的解剖》|我们为何而讽刺

国教|龚龑评《讽刺的解剖》|我们为何而讽刺
文章图片

《讽刺的解剖》 , [美]吉尔伯特·海厄特著 , 张沛译 , 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 , 384页 , 85.00元
国教|龚龑评《讽刺的解剖》|我们为何而讽刺
文章图片

吉尔伯特·海厄特
阅读《讽刺的解剖》(1962) , 可以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久违了的“新批评”年代 。 作者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 , 1906-1978) , 是苏格兰裔美国古典学家、评论家、文学史家 。 他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 主要著作有《古典传统》(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1949)、《荷马概论》( An Outline of Homer , 1935)等 。 诚如作者所说 , 讽刺是最富创造力和挑战性的文学形式之一 。
讽刺的多样形态与历史
海厄特将讽刺文学分为独白、戏仿与叙事三种类型 , 并以此为脉络 , 在西方文学中寻觅各种各样的范本 。 讽刺的多样形态 , 是这本书研究的重点 。 “讽刺”究竟是什么 , 不太容易界定 , 但围绕着它 , 有诸多相关联的概念 , 比如“戏仿” (parody , 13页) , “反讽” (irony , 15页) , “讥诮” (lampoon , 28页) , “攻讦” (diatribe , 42页) , “讥讽” (sarcasm , 62页) , “谩骂” (invective , 175页)等等 (本文提及的页码 , 均出自中译本《讽刺的解剖》) 。 作为文学形式 , “讽刺”的“近亲”也不少 , 比如喜剧和闹剧 , 书中常常征引 。
《讽刺的解剖》涉猎的 , 不仅仅是文学 , 还包括其他的艺术种类 。 比如 , 海厄特指出 , 米开朗基罗和提香在各自的作品中 , 都对《拉奥孔》雕像中某些人物的姿势 , 进行了“讽刺性的戏仿” (100页);同样 , 西方音乐中 , 也不乏经典的讽刺范例 , 比如 ,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仙女之吻》 , 就是对柴可夫斯基的戏仿 。 “讽刺”甚至超出了文学和艺术 , 还可以是“恶作剧”(hoax) 。 一伙布鲁姆斯伯里的艺术家(其中 , 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伍尔夫 , 居然女扮男装!)假冒埃塞俄比亚皇帝一行 , 并且骗过了英国皇家海军 (107页) 。 作者还以惊险刺激的历史事件为例 , 说明对真实身份的戏仿 , 如1944年 , 一位英国中尉模仿蒙哥马利将军 , 前往直布罗陀执行任务 , 竟然迷惑了纳粹情报机构的谍报人员 (105页) 。 广义的“讽刺” , 已经不是修辞格或者艺术形式 , 而是人类存在的真实境况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口号 , 我们都还依稀记得 , “这是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 可谁曾料到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二十世纪末 , 有人高喊“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 二十一世纪初却见证了各种“原教旨主义”(不限于宗教派系)的涌现 。
海厄特还简单地勾勒了“讽刺”的历史 。 比如独白型讽刺 , 它起源于古希腊 , 到了贺拉斯和朱文纳尔的手里 , 变得丰富多样 , 几乎可以和史诗、悲剧曾并驾齐驱 。 不妨说 , 这是它最辉煌的年代 (43页) 。 后来 , 独白型讽刺逐渐衰落 , 作者指出 , 终结这一古典讽刺传统的 , 正是背教者尤立安皇帝 。 随着基督教的到来 , “讽刺独白 , 几近销声匿迹” (46页) 。 修道院和教会神职人员 , 狂欢作乐 , 或者酗酒成风 , 早在十世纪 , 就被揶揄、嘲讽了 , 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等 , 也戏弄了此种行径 。 海厄特这里强调的 , 仅仅是“讽刺型独白” , 而它的复兴 , 则要等到巴洛克时代 , 经典的作家 , 有法国的布瓦洛 , 在英国 , 则有蒲柏、斯威夫特 (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