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我译莫泊桑(译者·书)

莫泊桑|我译莫泊桑(译者·书)
本文图片

柳鸣九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封面 。资料图片
莫泊桑|我译莫泊桑(译者·书)
本文图片

柳鸣九译《羊脂球》封面 。资料图片
莫泊桑|我译莫泊桑(译者·书)
本文图片

莫泊桑|我译莫泊桑(译者·书)
本文图片

我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渊源 , 还得从大学时代说起 。 记得那时法文精读课和泛读课中 , 都会选一些莫泊桑的作品 。 那些真实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 有几乎完美无缺的布局谋篇 , 有深刻的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针砭 , 语言风格又是那样纯净清晰 , 给读者一种顺畅舒适、亲和平易而又色彩缤纷的语境 。 对当年的我们来说 , 这不仅是语言文化的滋养 , 也是审美的范例与召唤 , 恐怕没有人不曾向往过成为莫泊桑小说的译者 。
这圆梦之路一走就是40多年——因身居研究岗位 , 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主编《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时 , 才亲手翻译出几篇莫泊桑小说 。 令我意外又欣慰的是 , 在莫泊桑译本林立的情况下 , 不止一个外国文学选本采用了我的译文 。 此后几年里 , 我在研究之余陆续译了一些短篇 , 最终结成近30万字的选集 。 于我而言 , 译介莫泊桑的最大愿望就是将他卓越的小说艺术传达给普通读者 , 能在十几年间一版再版、成为经得起时间淘沥的“长销书” , 或许也是对“生命之树常青”的一种诠释 。
“一个字适得其所的力量”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 300余篇的创作量在19世纪法国文学中堪称绝无仅有 。 他在短篇中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 , 实际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 。 左拉曾经这样评价:“每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 , 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 , 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 。 ”更为重要的是 , 莫泊桑通过叙述故事、呈现图景、刻画性格 , 将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 。
说到莫泊桑的语言艺术 , “白描”总是被第一个提及 。 实际上 , 以丰富鲜明的色彩绘制出精细入微的图景 , 也是他的才能所在:在家喻户晓的《羊脂球》中 , 为了揭示那些“上等人”的馋嘴、自私与厚颜 , 莫泊桑将羊脂球那一篮子美食描写得似乎能闻其香、能见其色、能知其味 , 让读者也为之心动;他又细细地描写了普鲁士军官嘴上的两撇胡子 , 让人似乎看到“稀到最尖端只剩下一根根极细的黄丝” , 给读者留下一幅讽刺画 。
莫泊桑摒弃华丽的辞藻 , 他的语言清晰、简洁、准确、生动 , 像一池透明的清水 , 不仅与他精炼的叙事方式相得益彰 , 在写景状物上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对于诺曼底的山川平野、小镇情貌、田舍风光、渔家景致、巴黎街景以及朝暮晦明的自然景色 , 莫泊桑都进行了卓越的描绘 , 留下一幅幅构图清爽、色彩鲜明的画面 。
莫泊桑在《论小说》中这样阐述他理想中的文学语言:“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 , 只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它 , 只有一个动词最能使它生动 , 只有一个形容词最能使它性质鲜明 。 ”换言之 , 他追求“一个字适得其所的力量” 。
翻译中的“油盐酱醋”
用得其所 , 一字千钧 。 这句话适用于写作 , 也适用于翻译 。 优秀的文学译本 , 至少本身就应该像一部文学作品;优秀译本的文字 , 首先就应当是经过不着痕迹的修饰、经过反复锤炼的文学语言 。 惟其如此 , 才能给予读者美的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