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依旧——湘安古道侧记|龙项滔( 三 )


前几年有一档电视节目《客从何处来》 , 邀请学者易中天、马未都等文化名人 , 通过对先祖足迹的寻找 , 探讨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我从何处来 , 往何处去 。 ”我们的祖先 , 是否真实存在过?我们的祖先 , 走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 才来到我?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 , 在道路上相遇 , 带着各自的人生理想 , 赶赴一场生命的盛宴 , 拐一过弯 , 便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 , 抚古叹今 , 徒增“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望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之幽情 。 这一排排青石 , 便是祖先的遗物 , 在这段前人走过的古道中 , 我们看到了祖先是有迹可寻的 , 人世间每一个生命都有来龙和去脉 。
时代落幕 , 石头受尽了风寒 , 蜿蜒古道今还在 , 不见匆匆赶路人 , 时代发展到今天 , 交通运输已不再依靠车马和人力 , 古道被废弃也是大势所趋 ,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但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必将永远在同一条道路上 , 我们从祖先处而来 , 亦归于祖先 。
人类总在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和废除陈旧道路的路上 。
3. 故人从废墟中复活
沿路前行六百多米 , 至一山坳之中 , 地图上显示地名为小托里 。 一处并不宽阔的平地 , 四周山石嶙峋 。 在一处废墟中 , 可见“瓦破椽摧” , 可见许多一米多长的方形条石 , 倒卧在草丛藤蔓里 , 有几块雕刻有文字 , 依稀可见“一九乡甲首既革所官选派九人总框掌造”“罗开来 , 罗洪诚 , 居住丰乐”等字样 。
粗重的巨木门框倒塌在茅草中 , 隐隐露出黑灰的骨架 , 木檐木柱仍未完全腐巧 , 横七竖八插在草丛里 , 地上可见黄色泥土堆积 , 应是土坯砖的残留 , 许多残损瓦片与青砖散落四处 。 根据石柱上的文字痕迹和木料的腐朽情况分析 , 此建筑物倒塌的时间并不久 。 为此 , 特意釆访了当地的老人 , 得知这里曾经是解放后新建的伏口茶场所在地 , 倒塌建筑所用木料建材 , 大部分来自于山腰中的乐善亭 , 倒塌时间不超过三十年 。
乐善亭并不在小托里 , 而在湘安古道伏口段中途的半排上 , 据说是一处茶亭 。 当地人对乐善亭遗址如今只留下荒草都深表遗憾 , 几乎都是同一句话:“如果乐善亭保存至今…… ”
时间是单行道 , 无法兜转 , 无法假设 , 在上个世纪以旧为耻的年代 , 崇向物以致用 , 在那个火热的时代 , 将一座近乎空置无用的茶亭移建发挥作用 , 是最好的结果 。
那就说说乐善亭吧 , 这应该是湘安古道最具有人文价值的一个点 , 据说现遗址中仍有一块碑记 , 上面有复修乐善亭的文字记载 , 经过考古学家考证 , 原文如下:
“自县城东行六十里 , 至久泽平 。 自久泽平二十里 , 至伏口 。 此二十里中 , 罔岭迴复 , 沙草岩松 。 拳曲黄赪 , 居户罕稀 。 往往夕日西坠 , 雾雨冥合 , 舆马迷乱 , 剽掠有闻 。 而其地通三面:南上衡宝 , 东度长沙 , 北绕资江下洞庭 。 行旅之繁 , 争萃于斯 。
道光乙未 , 贤侯蔡公构造茗亭 , 以饮喝者 。 见亭而栋 , 辟为崇厦 。 祠关社缪 , 于是循岭上下 , 烟火增密 , □□□焉 。 乡先达陶文毅、罗文僖止憩其间 , 嘉念阙功 , 皆有题墨 , 距今七十年矣 。 岁时不饬 , 瓦破椽摧 。 阙君滨池、罗公圣和等 , 慨善举之不可坠 , 贤侯之惠不可忘也 , 乃募资重建 , 并开通涂径 , 欹裂峻险 , 剷石平之 。 环亭前后 , 各嬴十里 。 经始于癸卯六月 , 至甲辰仲冬 , 始克蒇事 。 计费缗七百七十有奇 。
嗟呼!古者道路亭舍 , 原有专官 , 条狼氏、野庐氏、合方氏 , 遂师侯人司险之职 , 皆以掌巡郊野 , 除治不利 , 迄秦而废 。 然□制有官寺 , 乡亭漏败 , 墙垣陀坏 , 犹令自劾 。 自魏晋后 , 官治民而不治地 。 所谓道路亭舍 , 所民之自为 。 而民之中 , 贤而急公者又少 。 于是道路秽塞 , 亭舍颓绝 。 欧西人以游历过者 , 至以此诋为半教之国 。 乃深叹中国古先圣王之法 , 非不善 , 而后世自失其传 。 致启欧西人之侮者 , 举类此也 。 然则是役虽小 , 中国之大 , 使皆推此意 。 行走亦何苦 , 而不可雪哉!蔡侯往矣 , 罗阙诸公 , 傥能心知其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