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三 )


“玫瑰多来木樨多,玫瑰枣儿给得多!果子干儿玫瑰枣儿!桃脯玻璃粉!糊子糕来梅汤!”北京人夏天喜食凉食,走街串巷的小贩每到这个季节便会推车挑担地把各种时令小吃送到家门口 。这段叫卖里提到的几种食品,都是当时京城人常常吃到的 。
挑担的挑一花篮挑子,前面有一个方形案子,4个瓷盆放在案子的四角,中间放置一个罐子 。4个瓷盆中分别装着玫瑰枣、果子干儿、桃脯和玻璃粉,罐子中装着酸梅汤 。玫瑰枣是以红枣煮熟,拌上玫瑰、桂花制成 。果子干儿是用柿饼与杏干泡制而成,单撒藕片,色味俱美 。玻璃粉是洋粉凝冻而成;桃脯是杏干水加淀粉凝冻而成,两种食品均以浇梅汤生味 。挑子的后面担的是一个木桶,桶里面放置一个大罐,用来存放酸梅汤,用冰块镇着 。这种挑子上的食品皆清凉爽口,特别是酸梅汤,味浓而凉,饮之冷彻心脾 。听到这透着凉音儿的叫卖声,就是囊中羞涩的路人,也禁不住要停下脚步来尝上两碗 。
“臭豆腐!酱豆腐!韭菜花,酱黄瓜 。”听到这样的叫卖声,便知道金风送凉,暑气全消的季节到了 。小贩们从酱菜店趸来臭豆腐、酱豆腐等小菜,提罐或挎篮,串巷叫卖 。当叫卖声还在胡同口时,巷子里的屋门就已经一扇扇地打开了 。等不及的小孩子们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守在端着碗的大人们身边,只等小贩把酱豆腐放到自家碗里,不管大人们给没给钱,自己先用馒头夹起半块来解馋了 。
“修……雨伞、旱伞!”这是北京雨季到来时的吆喝声 。
“炸面筋嘞,熏鱼哟……”刚吆喝完,“坛肉!扣肉!米粉肉”的吆喝声又起,说明隆冬已经来临 。
不同的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
从这些叫卖声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老北京市民的生活面貌 。跟老北京叫卖搭配在一起的还有一种配器——响器 。响器是叫卖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不同的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 。
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文章图片
卖煤炭的手拿大拨浪鼓在叫卖 。
有时候,响器还可以代替吆喝 。听到唤头(俗名棱子,由音叉和铁棍组成)的响声,人们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布商下街贩卖布匹,扛着大包袱,带着剪子和尺,摇着拨浪鼓,听到这个声音,胡同里的人们就知道是卖布的来了;卖瓦盆的不吆喝,用木槌敲打瓦盆,当当作响,串街出售;打瓢的肩挑一副担子,扁担两端拴着大圆笼,内装各种炊事用具,走路不带吆喝,全凭击打舀水用的半拉大瓢,用竹藤棍敲打,把瓢打得山响;卖蒸饼的推着小车,沿街走不用吆喝,只敲梆子,人们听到梆子声,就知道是卖蒸饼的小贩过来了 。
有代表性的响器有:
冰盏儿,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 。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
老北京|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
文章图片
叫卖用的响器——冰盏儿(蔡树文提供) 。
转铃儿是郎中看病用的 。
法器是道士唱茶歌用的 。
货郎鼓,也叫大拨浪鼓,是走街串巷卖百货的商贩用的 。
小鼓儿是老北京下街收购估衣和古玩字画的商贩敲打用的 。
梆子是在北京市内卖小磨香油的商贩用的 。
镗锣是老北京盲人算命批八字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