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豪掷4.5亿买地?一个“死去”的江湖正悄悄“复活”

|少林寺豪掷4.5亿买地?一个“死去”的江湖正悄悄“复活”
本文图片

黄杰 | 江苏行政学院
【导读】2022年4月6日 , 河南某企业以4.52亿元竞得郑州一块商业用地 , 该企业最终受益人为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 少林寺沉寂多年“重出江湖” 。 截至2022年 , 少林寺申请商标已达706个 。 这与人们印象中那个代表着佛门和侠义、象征着某种“江湖”文化的少林寺 , 已大为不同 。 事实上 , 不仅仅是少林寺 , 很多人感慨 , “江湖”也在远去 。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 “江湖”的“古与今”“生与死” , 仍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符号性概念 。
无论“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 江湖是人情世故” , 还是“相忘于江湖” , 这些广泛流传的台词 , 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人际观念、秩序理念与行为特征 。 本文指出 , “江湖”是中国文化当中的“逃离性社会空间” , 至少有四种含义:其一是自然地理中的江湖;其二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 , 与庙堂隐约相对;其三是游民的江湖 , 是在宗法社会之外的游离空间;其四是近代江湖 , 是在社会转型之际 , 圈子、团伙及其依附现象与边缘人群的统称 。 在作者看来 , 以往研究对“乡土中国”存在过度解释的问题 , 反而对华夏民族“水与土”“居与游”“农与商”的辩证关系与“流动性特征”认识不足 。 实际上 , 游离在宗法社会之外 , 与宗法社会具有“平行结构”关系的“江湖” , 为乡土社会注入了难得一见的活跃基因 , 恰恰丰富了传统中国的立体架构 。 海内外一部分国人心灵因“江湖”而有所寄寓 , 民族心态亦有微妙调整 , 可见其至今仍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通过“江湖” , 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叙事 , 还能够更加恰切地认知中国社会的转型故事 。 但对其积之于今的流弊和种种外溢效应 , 也应进一步梳理和审视 。
本文原载《学海》2021年第4期 , 原题为《“江湖”: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想象》 , 文章有所删节 , 请有需要者参酌原文 。 仅代表作者观点 , 供诸君参考 。
“江湖”: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想象
中国文化 , 博大精深 , 又含糊其词 。 许多非常重要的概念 , 沿用至今 , 却往往语义含混、似是而非;看上去简单明了 , 真探究起来 , 几句话又说不清楚;而且枝枝蔓蔓 , 牵扯众多;言近旨远 , 往往深意存焉 , 甚至隐涉许多重大命题 。 “江湖”即为其一 。
|少林寺豪掷4.5亿买地?一个“死去”的江湖正悄悄“复活”
本文图片

▍庄子的“江湖”
古往今来 , 有文人士大夫的江湖(“遁迹江湖”) , 有绿林好汉的江湖(“笑傲江湖”) , 有生意人的江湖(“跑江湖”) , 也有普通人想象中的江湖(“江湖传奇”) 。 江湖既可以是隐居之所(“归隐江湖”) , 也可以是喧嚣尘世(“重出江湖”);既可以是和“庙堂”或官府衙门相对应的民间社会(“闯荡江湖”) , 也可以是秘密社会(“江湖黑道”) , 还可以是隐形社会或虚拟社会(“江湖地位”);江湖既可能是虚幻的存在(“奇幻江湖”) , 也可能是社会的现实(“天下江湖”);一个人 , 可以半是庙堂半是江湖 , 也可以身在庙堂心在江湖 , 或身在江湖心向庙堂;甚至庙堂也可以是江湖 , 江湖也可以是庙堂 。 ——总之 , 只要在特定语境中 , 结合特定内容 , 对于江湖中国人自然就能心领神会 。 如果说江湖人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罩门” , 就是指自身或他人身上与生俱来难以克服的关键性弱点 , 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乃至人格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 , “江湖”就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精神“罩门” 。 作为根深蒂固又开枝散叶的东方式浪漫主义 , “江湖”根植于传统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 , 随华夏文明赓续变迁 , 体现出自成一格的独特审美意蕴 , 并且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当下 , 深深嵌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道德体系和情感基因 。 诚如电影《卧虎藏龙》导演李安所云:中国文化中的“江湖” , 是最难传达给西方人的(观念) 。 可以说 , 当下的中国人身上 , 或多或少 , 都带点江湖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