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豪掷4.5亿买地?一个“死去”的江湖正悄悄“复活”( 六 )


王朝更迭和治乱循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始终 , 50年一小乱200年一大乱是基本规律 。 作为群体的贵族阶层过早消亡了 。 “城头变幻大王旗” , “四海英雄起微族” 。 秦以来改朝换姓做皇帝的就有30多个 , 其中主要是少数民族(或有少数民族血统)和游民(或社会底层平民)两类人 。 底层平民一夜之间龙袍加身 , 皇亲贵族“断崖式”地被贬为平民流落江湖 , 王朝更迭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某种垂直流动 。 宋以后民间流行的通俗文艺作品 , 充斥着这种闯荡江湖“发迹变泰”的故事 , 迎合了平头百姓的真实心理需求 , 也让民间的江湖气堂而皇之地进入庙堂内外 。 这种情形在西方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
平行体系和循环架构 , 是中国传统社会一步步失去进步动能形成内卷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 也是观察中国社会现象时特别要留意的两个基本事实 。 它们往往为正史所忽略 , 也为繁茂芜杂的历史情势所遮蔽 , 但却施予了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气质和禀赋 。 相较于近代西方社会的狂飙突进 , 中国古代社会则始终无法走出空转内耗的怪圈 , 与此相伴 , 江湖文化绵延至今 , 游民意识缠绕盘桓 , 近代意义上的陌生人难觅踪迹 , 向现代“社会”“蜕变”之路兜兜转转曲折坎坷 。
▍简单结论及余论
总体而言 , 经过千百年演变 , 中国人所谓“江湖”至少有四层含义 , 总体上是外延不断扩展、意涵不断丰富 , 基本构成了历时态关系 。
其一是自然地理中的江湖 。 后逐渐被赋予广袤、旷远和流动的意涵 。 江湖曾是古代众多水道的总称或者泛称 , 也被认为是长江和洞庭湖 , 后来泛指长江中下游的三江五湖 。 三国以前 , 这些地方是落后的“东夷南蛮”之地 , 充满烟瘴毒蛊 , 和天子所在的中原京城形成地理上的相对关系 , 长期被视为化外之地 。
其二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 。 春秋以后 , “江湖”一词逐渐抽象化 , 衍生出隐居之处意思 , 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特殊名词 , 也成为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 , 所谓身在庙堂心在江湖 。 这个江湖跟庙堂隐隐约约对立 , 但并不反庙堂 , 并不反主流社会 , 而且随时可能回到主流社会 。
其三是游民的江湖 。 在宗法制度之外 , 活跃在乡土社会边缘 , 和庙堂相对 , 由三教九流组成的独特而庞大的民间“平行体系” 。
其四是近代江湖 。 由内部压力和外部冲击形成的近代江湖 , 和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江湖都不尽相同 , 乃文人士大夫江湖和游民江湖的合体和变异 , 结合了近代各种思潮和社会动荡 , 如今几乎可以表述一切关系网、圈子、团伙、利益群体、厚黑权谋、场域生态、依附现象 , 以及各种边缘人群 , 同时亦成为一部分人的精神依傍、价值准则和生活方式 。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 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社会” , 就是由人情、面子、关系、各种显性和隐形权力形态及其循环互动构成的“江湖” 。
认识“江湖” , 尤忌以片面和静止的观点就事论事 , 而需要放在一个漫长而宏阔的背景之下来讨论 。 概言之 , 中国从一个地域性中原王朝 , 迭经内乱、帝国更替和外敌征服 , 逐渐吸纳化服周边异质文明 , 至清朝发展成独具特点和影响力的东亚大陆超大型文明体 , 堪称奇迹 。 中国尽管数千年文明线索未尝中断 , 但湮灭、融合 , 甚至断裂、再造时有发生 , 文明形态不能说面目全非 , 也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 自然山水对文化的浸润更是无法漠视 , 怡然自乐的逍遥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最高精神境界 。 其中的并行体系和循环架构 , 又造成了独一无二的传统社会生态 , 江湖庙堂之间也一直没有明显分际 。 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华夏民族“水与土”“生与熟”“居与游”“农与商”的辩证关系及其“流动性品格和传统”缺乏足够认知 , 对起自春秋历经漫长发育过程功能齐备的庞大隐性社会也缺少深入研究 。 一些诸如“江湖”之类沿用至今的名词概念 , 历朝历代均有特定含义 , 内涵和外延都有所衍化 , 也需要爬梳剔抉小心求证 。 同时 , 欧陆文明近世转型曾面临中土相似困境 , 如人口暴增和“脱序”、大批陌生人涌入城市导致的一定程度混乱等等;但因宗教、自然禀赋和文化传统殊异 , 获致耐人寻味之不同社会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