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邵丽|黄德海:耐心的中年或艰难的成长——关于邵丽的近期作品( 四 )


在一个容易轻言放弃的时代 , 这样的忍耐大概可以称得上一种品质了 。 不过 , 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 , 单纯的忍耐太过压抑 , 容易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 在邵丽的小说中 , 那些忍耐的中年人除了阶段性的失眠和气愤 , 似乎并没有变怪百出的心理问题 , 甚至反向地理顺了自己的精神状态 。 这一切 , 有赖于上面提到的反省和由此带来的叙事者本身的成长 。 正是因为有这样人到中年的艰难成长 , 忍耐才不只是单纯的忍受 , 而是理解之后特殊的耐心 。 有了这样的耐心 , 生活之河才流淌得更为畅快 , 而不是处处滞涩 , 那个因为此前反省不足而锁闭的世界 , 也才打开了自己更为开阔的那部分 。
《喜剧演员》
[英] 格雷厄姆·格林
郭贤路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名家三棱镜·邵丽|黄德海:耐心的中年或艰难的成长——关于邵丽的近期作品
本文图片


《黄河故事》的中篇版本里 , 有一个没有名字的表嫂 , 跟表哥结婚生女后去了南方打工 , “头几年一年还回来一两趟……后来过年也不回来了 。 再回来就是要求办离婚 , 家产一分不要 , 女儿也不要 , 只要一张纸带走就行了”(301页) 。 站在“我”的立场看 , 这差不多是个没有责任感的女人 。 到了长篇版本里 , 这个表嫂不但有了名字 , 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故事 。 她在城市的辛苦和挣扎 , 她半被动半主动改变的性爱伦理观 , 她对女儿的想念和新婚姻的幸福 , 都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了呈现 。 那个原本在中篇里面目不清 , 甚至不小心会被当成负面典型的表嫂 , 因为有足够的篇幅为自己辩护 , 展现出自己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 , 成了一个饱满的人物 。
当然 , 角落里的人物未必在每个作品里都有机会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 不止如此 , 乍看邵丽的这些作品 , 无论是“天台上的父亲”的一意孤行 , 《大河》里婆婆的浑不讲理 , 还是《黄河故事》中母亲一以贯之的强势 , 《金枝》里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袖手事外 , 似乎都绝难找到为之辩护的理由 。 不过 , 在度过最初的艰难之后 , “我”的耐心起了作用 , 以往隐藏在这些人物生命角落里的过往或隐衷渐次浮现 , 封闭在表象之后的原因慢慢显豁 , 他们人生的拼图有了较为完整的贯穿逻辑 。 “在一出好的戏剧中每个人都是对的”[4] , 在一部好小说中也同样 , 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逻辑里都有圆满的可能 , 这才会有丰富而不是单面的形象 , 并由此牵连起属于每个人的深邃世界 。
《天台上的父亲》里 , 父亲退休之前 , 虽然对人低调谦和 , 却对子女淡漠忽略 , 退休后又变得暴躁易怒 , “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 , 像一个剩馒头 , 在变干 , 在缩水”(5页) , 以致后来发展为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 对子女的淡漠 , 直到后来子女也不敢提起 , “害怕提起这样的事情时 , 被父亲淡淡地打发 , 让我们受第二次伤害”(15页) 。 而当父亲决意自杀之后 , 看住父亲就成了母亲和子女的责任 , 时间和心理压力一时俱至 , 哥哥和妹妹的生活被搅扰得混乱不堪 , “我”则在一年多的看防后“几乎抑郁了 。 夜里莫名其妙地惊坐起 , 就再也睡不着了 , 整夜整夜地大睁着眼 , 大把大把地掉头发”(7页) , 不得不暂去妹妹的城市发展 。 这样的情形让人无比担忧 , 来看望父亲的朋友沉重地说:“这样子拖下去 , 谁都受不了 , 也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 最终会把一家人拖垮的 。 ”(20页)
父亲的纵身一跃 , 或许对精神日渐萎缩的自己是个解脱 , 却并没有把家庭从被拖垮的边缘拯救出来 。 在父亲的葬礼上 , 子女们互相回避着 , 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 尤其是因为夫妻吵架而没有尽好看护之责的哥哥 , 在父亲死后更是郁郁寡欢 , “每次回家都坐在他的房间里 , 半天也不出来” 。 一次借酒发疯 , 哥哥“先是指责我 , 说我离开这个家到妹妹那个城市去 , 完全是因为想逃避 , 不想承担责任 。 然后他又指责妹妹 , 说她是老公的家奴 , 天天把孩子圈在自己身边 , 完全被自己的小家给绑架了” 。 随后 , 他接近崩溃 , 失声痛哭:“是我杀死了父亲!是我们联手杀死了父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爱父亲 , 心疼父亲 , 害怕他死 。 可是时间长了 , 我们还有耐心吗?我们每个人 , 都只关心自己 , 可是 , 父亲呢?谁管?谁管?”(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