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旅游的

【古人是怎么旅游的】古人是怎么旅游的明代旅游活动从精英阶层的宦游与士游,普及到大众旅游 。别的不提,单是文人旅游,就发展出一套专业的器具 。这些旅游器具,说重要 , 也不重要——实用价值不见得多高,但这正是文化精英们着力于与引车卖浆者区分等级的重要工具 。自恃身份的士大夫需要这些来扮上流社会 。“旅游”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梁朝诗人沈约就写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可见中国旅游的风尚之源远流长 。不过,与现代规模化、商业化的产业相比 ,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交换麻烦,要“游”,可比今天要困难一百一千倍 。较早又极为有名望的游客,当属东晋谢氏家族的谢安、谢灵运、谢眺等人了 。陈郡谢氏乃高门大户,门弟高贵得连皇帝都想高攀,有钱有势可想而知 。谢安热衷于游乐山水间,出入都带着上百位随从 , 一路浩浩荡荡迤逦而来 。据说途经某地时 , 当地知县以为是强盗来了,还严阵以待,吓个半死 。如果说谢安的豪华行径是靠有钱有地位砸出来的,那谢灵运显然就精致多了 。身为中国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之一,谢灵运应当是走过不少路的,他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 。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命名为“谢公屐” 。李白就羡慕得很,所以写下了“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谢公屐惊鸿一瞥之后就失传了吗?没有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宝玉去探望黛玉,黛玉看宝玉脱了蓑衣后,脚上只穿着一双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便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 。”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 。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 。”——注意,这里的棠木屐,其实是仿南朝的活络齿屐 。屐,在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 。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 。唐代颜师古《急就章注》中道: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后面第四十九回里,还提到宝玉“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 。”指的都是棠木屐 。这种用途的转移,谢灵运大概没想到 。到了明朝,尤其是晚明时期,旅游风气方可说是盛极一时 。旅游活动从精英阶层的宦游与士游,普及到大众旅游 。别的不提,单是文人旅游,就发展出一套专业的器具 。这些旅游器具,说重要,也不重要——实用价值不见得多高,但这正是文化精英们着力于与引车卖浆者区分等级的重要工具 。自恃身份的士大夫需要这些来扮上流社会 。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翻译出来如下:旅游需要有一个人作为主持召集,准备好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 。——当然,这都是基本配置,有些士大夫更讲究,一定要带好酒 。像诗人徐有贞,他在游玩苏州云岩的时候,爬到了山上,还可以吃上自带的山珍海味,又饮酒、又喝茶的,携酒罍茗,全套家伙 。还有一位士大夫陈继儒 , 他和朋友一起渡河赏桃花,随身“暖酒提小榼”,“榼”指的就是有盖的酒器 。可见,出门游赏一次,并不轻松 。当然,士大夫不会自己背着这么一大坨东西的,他们通常都有奴仆相从 。有时,他们还会邀请会唱歌的童子或女伎随从献乐 。那么,就必须雇用为数不少的轿夫或肩舆者,扛着主人、客人、行李、做饭热酒的道具,还得侍候那些女乐或歌者 。——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谢安随身带着一两百个跟班的,就像行军打仗一样?学者巫仁恕曾写过一本《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的书,谈到晚明时,有一种叫“游具”的东西 。游具中最有特点的是提盒,提盒里有多个格子,有的格子可装碟六枚,有的格子可装四大碟,有的格子放着筷子壶杯等物 , 另还可放水果、菜蔬和鱼类;在门上,还凿有棱条以透气;用提手可把提盒轻松提起 。“提炉”也很可观,里面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中有铜造的水火炉嵌入底层,上面的夹板上固定着可煮茶的茶壶、可炖汤温酒的锅 , 最上层放的是备用的炭火 。此外 , 士人出游还会备有一个“备具匣” , 它上浅下深,内有小梳具匣、茶盏、骰盆、香炉、茶盒、文房四宝等,还有途利文具匣、诗匣、股牌匣等 。其中的途利文具匣里,还内有乾坤,藏有裁刀、挖耳、挑牙、修指甲等物,诗筒里放的是红叶笺等,可以随时录诗 。虽然古代的这些旅游器具既没有人体力学工程的应用,也没有所谓的钛金属或高科技材料来支撑 , 但它们所具有的想象力,还是十分值得鼓励的 。文人格外地强调游具,就是因为他们要将休闲消费改造成一种文化象征,把“游具”推陈出新,才能当作“雅”之道 , 将身份区隔出来 。只是 , 再精致的游具作陪,一想到古人出门动辄就要一两个月的行程,还是让人心生恐惧的 。咱们这些早上在广州、中午在北京的现代人,就别对着那些可怜巴巴地抬着锅碗瓢盆去出游的古代人说羡慕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