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扬妫水|谁将韵律演春娇,喜动妫川花胜潮——札记《韵扬妫水》(陈超诗词作品集)( 三 )


七律·登滕王阁(2009年5月21日)
欲同仙子月下逢 , 直上宏阁破云层 。 金顶势开秋水阔 , 雕梁色卷落霞明 。
柱撑青史联盛举 , 钟存华韵重和鸣 。 休道唐来无妙笔 , 黎元心语即绝声 。
二、古风——常怀大气追三李 , 偶作狂啸放九歌
《韵扬妫水》有《七律·诗人节抒怀》:“自古诗人身许国 , 比如兵士手执戈 。 常怀大气追三李 , 偶作狂啸放九歌 。 助阵龙舟声远近 , 飞觞艾束影婆娑 。 心潮流韵和千古 , 欲涨天河报滂沱 。 ” 其中提到的“追三李”系李白、李商隐、李贺 。 除此而外 , 后人论唐诗还有“三杜”:杜甫、杜牧、杜荀鹤;还有“三王”:王维 王勃 王昌龄 。 这些不大准确的说法 , 如同此篇我的札记 , 只是个人读诗体会而已 。
“李白斗酒诗百篇” , 想象奇特丰富 , 感情奔放豪迈 , 似乎李白提笔就写 , 随口就来 。 当你读懂了李白的诗词 , 会发现整首诗是耐心推敲过的 , 字字精准 , 句句规范 。 《韵扬妫水》中的不少诗篇 , 把锻炼功夫做到了极致 , 如同李诗语言清新明快 , 风格飘逸自然:“人追国色到名园 , 我做游仙到野田 。 百亩氤氲开气场 , 万枝俏丽落云团 。 迎风荷箭莺婉转 , 含露玉碟画斑斓 。 能动京城花讯否?天方不会做夜谭”《游妫州牡丹园》 。
现在一些所谓的五绝七律的“老干部体” , 无病呻吟 , 堆砌文句 , 亦无境界境象 , 无文史相通 , 焉有好句?读《韵扬妫水》的诗词 , 从中看出作者博读精记 , 文史相通 。 文与史的融会贯通 , 是写诗作文的基本要求 。 诸子百家 , 四书五经 , 通读抄写 , 还要懂得西方历史 , 哲学 , 文学 , 方可为饱学之士 。
近年 , 我与陈超先生一起参加过多次作家协会的会议 , 我见他随口成吟 , 拈笔成章 。 他的诗词句近 , 笔近 , 语近 , 三近为达:“抬眼关山低眼湖 , 海棠花海郁香扑 。 门开画野风敲韵 , 床展云天月闯庐 。 古道情延千里马 , 官厅梦附五车书 。 群楼又起工杂乱 , 可比诗棚叠架无?”《翡翠城访诗友(通韵)》。
妫川陈超成一脉 , 文章古风荡海陀 。 与律诗相比 , 我更喜欢古风 。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 , 英年早逝 , 人称“诗鬼” 。 他的诗新颖诡异 , 想象力丰富:“寻章摘句老雕虫 , 晓月当帘挂玉弓 。 不见年年辽海上 , 文章何处哭秋风?”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 , 首句说诗人的大好青春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 , 耐人寻味 。 后面两句遒劲悲怆 , 写诗人有才学却不能用于世事 。
初唐四杰亦为古体(古风)高手 , 李白诗体过半古风 , 杜甫亦多 。 盛唐因朝廷立制 , 规定平仄律格 , 用之科举取题 , 文士方趋之如鲫 。 格律到了宋代尤甚 , 故宋诗不如唐诗 。 传统诗分古体、近体二大类 。 今已无科举 , 焉有死拘近体之愚顽?我见《韵扬妫水》中有多首是古体 , 我读之欢喜 , 感觉到诗人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个性的诗风 。
《韵扬妫水》中的一百多首咏花诗 , 让我想到了郭沫若1958年 , 为宣传“百花齐放”的方针 , 写了101首的诗集《百花齐放》 。 郭老写的水仙花“只凭一勺水 , 几粒石子过活” , 而联系起“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口号 , 说这是“活得省 , 活得好 , 活得多”的“促进派” 。 此诗集表现为“形象描述、政治概念”的公式 , 乏善可陈 。 1959年 , 郭老在致陈明远的信中 , 对此曾作过诚恳的自我批评:“我的《百花齐放》是一场大失败!尽管有人作些表面文章吹捧 , 但我是深以为憾的 。 ”又说:“尽管《百花齐放》发表后博得一片溢美之誉 , 但我还没有糊涂到丧失自知之明的地步 。 那样单调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 , 接连101首都用的同一尺寸 , 确实削足适履 , 倒像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的花盆架子 , 装在植物园里 , 勉强地插上规格统一的标签 。 ”“现在我自己重读一遍也赧然汗颜 , 悔不该当初硬着头皮赶这个时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