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界又一出圈神作,中国宪制文化知识考古( 四 )


本文图片

同样道理 , 中国近代学习西洋的过程 , 也是把西洋的字母文字所组织的语言与文化从原有的语境中拖出来 , 重置于中国文化历史语境之中 。 “学习”就是语境的转换与生成 。 一个成功的经验总是离不开主体的历史性 , 包括精神的、心理的、情感的等经历 , 而学习就是把经验中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剔除 , 把剩下有关“教诲”的部分植入另一个过程之中 , 在新的语境下变成自己的东西 。 就拿本书讨论的“宪政”“宪法”概念为例:汉语的“宪政”概念是从英语的constitutionalism移译而来 。 同时 , 它也可翻译为汉语的“立宪”“宪制”“宪治”等 。 这样一来 , constitutionalism就与汉语的“宪政”“宪制(治)”“立宪”建立了某种等值关系 。 在英语中 , constitutionalism与constitution密切相关 , 后者在汉语里被译作“宪法” 。 (严复对这个来自日语的翻译一直存有不满 , 但最终还是沿用了这个日语译词)constitution无论在英国历史文化中具有何种意义 , 它一旦进入中国的语言文化语境 , 就无法割断与汉字“宪”(憲)与“法”的意义粘连和想象 。 本书讨论的其他概念如人民、民主、共和、国体也存在“人”与“民”、“民”与“主”、“共”与“和”、“国”与“体”类似的文化机制 。 也就是说 , 作为译体语的汉语文字无论如何努力保持住它在源语言中的原意 , 都无法完全剔除汉语文字附加在它上面的意义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constitution与“宪法”并不是等值关系 , 而是再生关系 。
|法学界又一出圈神作,中国宪制文化知识考古
本文图片

与此相联系 , constitutionalism与汉语“立宪”的不同也就是语境的差异 。 前者在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 , 是以constitution为基点 , 历经历史的政治变迁所形成的一种政治形态 。 它既深嵌于英国的政治文化之中 , 又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政治社会因素碰撞、妥协、混融而演进的结果 。 它既源于英国传统又异于传统 , 是一种带有限权性质的现代性政治类型 。 而一旦constitutionalism转换成汉语的“立宪”二字 , 它就脱离了原有的语境 , 被重置于中国文化语言之内 , 与中国现实的某种欲求发生粘连 , 具有改革、改制、革命、新生的中国意义 , 蕴含着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希望、目标和理想 。
……
我们无法归类我们的研究 。 说得大一点 , 它是“知识考古”?具体点儿说 , 它是观念史或概念史研究?好像都有那么一点儿 , 但又都不是很确当 。 我们能确切知道的是:本书的四位作者在宪制研究中各自做了一点儿笨活儿 。
作者简介
王人博
法学家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代表作有《业余者说》《法治论》(1978-2014 影响中国法治图书)、《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中纪委 2014年度推荐图书 , 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 , 《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中国的现代性》《你看我说:一个法学者的人间情味》《1840年以来的中国》等 。
王本存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法学博士 。 曾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 在美国艾默里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 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行政法 。 在《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 出版专著一部 。
杨陈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 , 获博士学位;曾在华东政法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法哲学 。 在《政法论坛》《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 出版译著《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 , 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