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短评:谁把“良心”写入《世界人权宣言》?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谁把“良心”写入《世界人权宣言》?
中新社采访人员安英昭
本文图片
1948年12月10日 , 联合国大会以无反对票的形式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 开篇即为:“人人生而自由 ,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 , 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 ”主张将“良心”(conscience)写入《宣言》者 , 是今日诞辰130周年的中国代表张彭春 。
本文图片
张彭春
1892年4月22日 , 张彭春生于天津 , 其胞兄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 张彭春一生颇为传奇 , 早年以庚款学生身份负笈美国 , 后协助兄长筹办南开大学 , 培养出话剧艺术家曹禺 , 提出创立“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案……其中最为人乐道的 , 还是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代表的身份参与起草《宣言》 。
本文图片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张彭春(图片来自联合国网站)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美国前驻梵蒂冈大使玛丽·安·葛兰顿在《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中写道:张彭春不仅是《宣言》起草工作的关键参与者 , 还在促使这一文件被联合国大会接受的团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正如她的研究显示 , 张彭春将仁爱、忠恕、包容等儒家传统思想融入《宣言》 , 更使这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国际性权利法案成为凝结东西方文明智慧的经典 。
在讨论《宣言》草案第一条款时 , 多数基督教国家代表主张载明“上帝的造物主地位”“人权由上帝赋予” 。 张彭春反复提醒 , 《宣言》应适用于世界各地并体现人类人权文化的多样性 , 中国民众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 , 他们的人权理念与传统不同于基督教国家 。 若只体现西方人权文化 , 把西方的人权观念强加于非西方国家 , 这本身就是不讲人权 。
张彭春还强调 , 仅写入“理性”也是不够的 , 还应加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 。 他解释道 , “仁”的字面意思翻译为英文是“人与人的互相体认”(two-man mindedness) , 亦可理解为英文语境下的“同情”(sympathy)或“同类意识”(consciousness of one’s fellow men) 。 后经反复讨论 , 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最接近于“仁”的英文单词conscience(良心)与reason(理性)并列 , 这才有了《宣言》著名的第一条款 。
张彭春与各国代表反复辩论、互相理解的过程本身 , 就是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生动阐释 。 正如联合国人权司首任司长汉弗莱(John Humphrey)对张彭春的评价:“他是一个协调艺术大师 , 拥有一整套儒家的经典名言 , 他经常能够提供规则以使得人权委员会能够摆脱僵局 。 ”
【|东西问丨短评:谁把“良心”写入《世界人权宣言》?】事实上 , 将“良心”等普遍性人权理念写入《宣言》的 , 是张彭春背后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西方人理解东方人权思想的 , 不是conscience一个单词 , 而是16至19世纪中国和欧洲之间长达三百年的文明交往与互鉴 。
本文图片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云上边会”在南京举行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泱波 摄
- |2011年,盗墓贼走进古玩店,掏出一件金灿灿的东西,掌柜:不敢收
- |东西问丨霍巍:三星堆又“上新”,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曾如何“隔空”对话?
- |霍巍:三星堆又“上新”,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曾如何“隔空”对话?
- 雷建红|东西问|雷建红:雄安如何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
- 中西|东西问丨吉祥:唐诗宋词何以助力搭建中西“心灵之桥”?
- |老话说:“东西七不送,送了人散财也空”,七不送都说啥,有啥道理
- |红楼梦:林黛玉死后,贾母用什么东西为她陪葬?
- |东西问丨金龙寿:如何突破东西方“龙文化”差异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 孔子|以孔子为师,还是“与孔子为友”?
- |东西问|邹相:一场“少林考功”缘何引来众老外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