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型|每座消费型城市都要先给自己找好河流丨京华物语

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是什么样的?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皇城掌故 , 东安市场的变迁、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今昔 , 在侯磊这位老北京后代的记忆里 , 都有着别样味道 。 本期的京华物语 , 就跟随侯磊一起看看北京的大运河的过去及现在 。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北京烟树》 , 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
原文作者| 侯磊
摘编|安也
消费型|每座消费型城市都要先给自己找好河流丨京华物语
文章图片

《北京烟树》 , 侯磊著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版 。
曾请教过学者张卫东老师 , 古人那么注重告老还乡 , 且京师米贵居之不易 , 为何还会留居帝都?卫东师曰:“告老还乡要攒上多少年钱啊!若在京不出几代 , 返乡要带着祖祖辈辈数十口大棺材 , 乘着运河往回走 。 ”这才知道只有致仕的官员才还得起乡 , 普通商贾、手艺人或伶人则沿着运河漂流 , 盘缠用尽时就地安家 , 此处安心即吾乡 , 是随运河而播迁 , 做不到落叶归根的 。 而京城的手艺连带各种戏曲 , 则是沿着运河开枝散叶 , 传播四方 。
我走访北京境内的运河 , 发现北京不仅拥有自身的美学史 , 更拥有一部政治经济学史 。 “川陕豪商 , 吴楚大贾 , 飞帆一苇 , 径抵辇下 。 ”(元·李洧孙《大都赋并序》)这是虚写 。 而现实中 , 北京是一座消费型的城市 , 它自身的出产无法供给居之不易的居民 。 北京是个受血者 。 每座消费型城市都要先给自己找好河流 , 只有靠河这根血管输送来各地的养料才能存活 , 如同“八水绕长安” , 如同巴黎与塞纳河、彼得堡与涅瓦河、维也纳与多瑙河一样 。
大运河部分地改变了中国地理的水道格局 , 改变了各省间的贫富关系 , 也改变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关系 。
消费型|每座消费型城市都要先给自己找好河流丨京华物语
文章图片

大运河流经的万宁桥(《北京烟树》插图)
北京在辽金时期继承了大运河的水系
大运河包括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大运河三个部分 。 京杭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的改道 , 包括了通惠河(北京—北京通州区)、北运河(通州区—天津)、南运河(天津—临清)、鲁运河(临清—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清江)、里运河(清江—扬州)、江南运河(镇江—杭州)七段 , 北京的大运河包括通惠河与在北京境内的北运河 。 (北运河由潮白河、永定河注入 , 连接着天津的海河 , 并注入渤海 。 )这一切还要从隋朝说起 。
隋朝是个奇葩的朝代 , 想想吧 , 倘若没有隋唐大运河 , 从长江到黄河要到大海里绕个远儿 , 经淮河才能到 。 倘若没有京杭大运河 , 从南方到北方 , 要先向西北到洛阳 , 再向东北到北京 , 拐出一个“人”字形的大弯儿 。
隋朝富有、善战 , 帝王文治武功 , 广有诗才 。 隋炀帝的诗文气魄不亚于李世民 , 是因为打高丽和修运河才把自己搞垮了 。 秦有长城 , 隋有运河 , 这两个短命的强大王朝 , 在天下一统和抵御外族上耗尽了气数 。 兴许有一天 , 隋炀帝面对着中国传统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地图 , 想象将塞北幽燕与湿热的江南联系起来 , 恐怕是如同电影里“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宽五十公里的口子 , 让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经尼泊尔吹进青藏高原”般的壮举 。 他敢想敢干 , 先后开凿了通济渠和永济渠 , 永济渠一直开到涿郡 , 即现在的通州 。 他曾三次游幸江都(今扬州市江都区) , 首次就动用大小船只四千七百余艘 , 纤夫九万名 。 611年 , 隋炀帝用五十多天从江都到通州 , 为国家疏通了动脉血管 。 他干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