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 赵晓军|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四 )


综上分析 , 庙底沟晚期阶段 , 中原社会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 大汶口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对中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特别是在彩陶和丧葬礼制方面 。 大汶口文化将以个体权力(distributive power)为特征(厚葬和以钺为权力象征)的社会复杂化模式引入到中原 , 从而推动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 也启动了中原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 但是需要特别一提的是 , 中原庙底沟晚期的这些变化基本上是本地庙底沟遗存的延续 , 并没有出现大量“开疆辟土”式的新兴聚落 , 因此也可以说是庙底沟社会由盛而衰的阶段 , 新的因素正在孕育的过程之中 。
最后 , 我们谈谈庙底沟晚期的绝对年代问题 。 目前考古学的精确绝对年代主要依赖于加速器(AMS)碳十四测年(AMS方法能够有效利用短年生样品 , 减少大体量样品的混合和污染问题) 。 除此之外 , 要得到精确的年代数据(尽量小的概率区间) , 树轮曲线的形状也很重要 。 图五是距今5400年—4200年之间的树轮校正曲线(IntCal20) , 可以看到在本文涉及到的仰韶至龙山之间的时段内 , 树轮曲线波动频繁:在距今5000年—4800年之间曲线陡直 , 校正后的年代概率区间小 , 效果好(1σ的范围小于50年);而距今5300年—5000年之间曲线平缓且波动 , 校正后的年代概率区间大 , 效果差(1σ的范围大于200年) 。 可见 , 利用这一段树轮曲线校正仰韶至龙山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的年代 , 在不同位置上的精度差异很大 , 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张海 赵晓军|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本文图片

目前 , 能够用来精确估计庙底沟晚期年代的数据主要来自西坡、八里岗、南交口、西山和马庄第层墓葬等 。 考虑到晚期单位可能混入早期遗物的情况以及墓地发展的连续性等问题 , 我们借鉴了国际上常用的核密度估计函数(Kernel Density Estimates , KDE)对同一遗址的同一类数据进行概率求和 , 并据此观察数据分布的峰值 , 估测绝对年代 。
|张海 赵晓军|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本文图片

如图六所示 , 南交口、马庄第层墓葬属于典型庙底沟中期 , 西山二期晚段为庙底沟晚期 , 年代概率区间主要位于距今5300年—5000年之间 , 由于树轮校正曲线低平 , 导致庙底沟中期年代下限的概率分布范围过宽 , 无法得到准确定位 。 马庄遗址第层墓葬在距今5600年—5500年之间出现峰值 , 代表了庙底沟中期的年代上限至少可早至距今5600年 。 西坡墓葬和八里岗M13均从庙底沟中期延续至晚期 , 同样是距今5300年—5000年一段不清楚 , 但均在距今4900年前后出现峰值 。 西坡墓地当延续一段时间 , 有研究者认为晚期的几座小墓可进入仰韶晚期 。 八里岗M13为多人合葬墓 , 最晚的年代为距今4900年前后 , 且较集中 。 根据这些情况 , 我们认为:庙底沟晚期的年代上限较为模糊 , 当在距今5300年—5000年之间;年代下限为距今4900年前后 。
鹤壁刘庄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属于大司空类型 。 从器物类型的研究来看 , 大司空类型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 , 早期与庙底沟文化近似 , 晚期包含了较多秦王寨文化早期的因素 。 从测年数据来看 , 刘庄的大司空类型横跨了距今5500年—4900年之间的范围 , 大致相当于庙底沟中晚期 。 如此表明 , 庙底沟晚期当与秦王寨文化早期存在年代上的交错现象 , 中原各地庙底沟文化结束的时间和仰韶晚期开始的时间不同 。
二 仰韶晚期
仰韶晚期是继庙底沟之后中原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段 。 从郑州西山、岐山双庵等地的碳十四年代数据看 , 仰韶晚期大体上从距今5000年延续至距今4500年前后 。 仰韶晚期的中原社会发展呈现出几个重要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