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考古学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 。 目前 , 中原地区由学术界公认 , 由当地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的仰韶晚期遗存有秦王寨文化、大司空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案板二期文化等等 。 除此之外 , 中原地区还分布着同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 这一时期的中原 , 多种文化因素交错纵横 , 呈现为各种势力“逐鹿中原”的态势 。 整体来讲 , 中原地区的仰韶晚期可分为四个大片区 。
1.东部地区 。 包括环嵩山的郑洛地区至太行山东麓 , 主要是秦王寨文化和大司空类型 , 属于彩陶发达的区域 。 秦王寨文化在黄河以南和嵩山北麓最为发达 , 以多样化的鼎、壶、豆、盆和白衣黑彩或“三彩”的睫毛纹、太阳纹、X形纹、S形纹等彩陶为特色 , 典型遗址有郑州大河村、西山 , 荥阳青台、巩义双槐树、洛阳王湾等 。 大司空类型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冀南豫北一带 , 彩陶十分发达 , 流行蝶须纹、斜波细线纹、豆荚纹、细腰纹等 , 典型遗址有安阳大司空、大寒、鲍家堂、磁县下潘汪、界段营等 。
2.西部地区 。 包括从晋南豫西至关中地区和泾渭流域 , 属于以盆、罐和喇叭口尖底瓶为主的区域 , 彩陶不发达 。 晋南豫西是西王村三期文化 , 流行喇叭口的小口尖底瓶 , 彩陶受秦王寨类型的影响 , 但数量不多 , 典型遗址有芮城西王村、古城东关、小赵、丰村 , 渑池仰韶村、笃忠 , 灵宝涧口等 。 过去划入半坡四期、泉护二期的关中东部诸仰韶晚期遗存 , 包括临潼姜寨四期、蓝田泄湖、新街等也基本上与西王村三期的文化特征一致 。 关中西部则以扶风案板二期、宝鸡福临堡、岐山王家咀晚期为代表 , 流行喇叭口钝角尖底瓶、宽沿盆、大口深腹罐等 , 彩陶同样不多 , 但一种在彩陶基础上发展来的暗刻平行线纹很有特色 。 渭水上游的仰韶晚期遗存以甘肃秦安大地湾、武山石岭下遗址为代表 , 有相当数量的彩陶 , 包括变体蛙纹、白彩等 , 过去有研究者曾将其称为“石岭下类型”作为庙底沟文化向马家窑文化的过渡 。 泾河上游的陇东地区 , 仰韶晚期遗存称为阳坬类型 , 出现窑洞式房屋 , 流行橙黄色泥质陶 , 彩陶也有一定数量 , 典型遗址有宁县阳坬、庆阳南佐等 。
3.西南地区 。 包括丹江、汉水上游和洛河中上游地区 , 属于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 。 在屈家岭文化的早期阶段 , 其影响即已达丹江和南阳盆地 , 有研究者将这一类遗存称为“朱家台文化” , 实际上是混合了本地的庙底沟晚期和屈家岭早期的因素(如曲腹杯等) , 陶器也开始由红陶向灰陶转变 。 至屈家岭文化晚期阶段 , 丹江至南阳盆地已经完全是屈家岭文化的天下 , 即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 。 值得注意的是 , 至屈家岭文化晚段 , 洛河上游的卢氏以及最近发掘的宜阳苏羊遗址 , 也都成为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 。 可见屈家岭文化已经突破了伏牛山的界限 , 进入到中原的核心区 。
4.东南地区 。 包括淮河上游水系的颍河中下游、沙颍河、北汝河流域 , 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 。 周口烟草公司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墓葬 , 随葬的陶背壶、彩陶壶、高柄杯、豆和石钺等均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随葬品的典型组合 , 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等习俗也是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常见现象 , 从斜线网格纹彩陶、背壶的形态等特征看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期晚段 , 年代大致上与秦王寨文化相当 。 此外 , 近年来在沙颍河流域的漯河地区发掘的郾城土城王遗址 , 也反映出这一阶段的遗存仍然延续了庙底沟时期与江淮诸文化的密切联系 。 从整体的文化特征看 , 凹槽锛状足、兽首形器钮、刻纹獐牙和鹿角靴形器等 , 更接近于淮河中游大汶口文化的“富庄类型” 。 总之 , 大汶口文化在中期晚段对中原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潜移默化的渗透 , 而是直接扩张 , 占领豫东、豫东南的淮河中上游的诸水系 。
- 文化|福建石雕艺术家张海昆
- 张海棠|有多久没换壁纸啦?快来!挑一张海棠季“限定版”
- 考古学|仰韶文化考古研究,陕西成就斐然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 仰韶村|郑州CITY·大融城执行总经理:仰韶彩陶坊被证实具有国际范儿
- 张海旭|张海旭:难忘的村落文化采访
- |春分到,一张海报教您玩转“立蛋”
- |甘肃出土仰韶文化文物标本200余件 包括罕见人首型器口
- 仰韶文化遗址|荥阳秦王寨遗址:典型仰韶文化遗址
- 蚤子#张海燕原创随笔|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