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民|张桂丽:“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 五 )


张舜徽先生曾反复阅读李慈铭日记 , 认为其专心、努力的程度远未达到学者的标准 , 他在《清人笔记条辨》卷九云:
李氏少时偃蹇乡里 , 徒骋词华 。 及至京师 , 益徇声色 , 以羸弱之躯 , 逐歌舞之地 , 亲迩卷轴 , 为日无多 , 故于朴学家坚苦寂寞之功 , 无能为役 , 《清史稿》置之《文苑传》末 , 实为平允 。
李治民|张桂丽:“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
文章图片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
少时家居 , 以词章闻名 , “及至京师 , 益徇声色 , 以羸弱之躯 , 逐歌舞之地”诸句 , 是符合事实的 。 至于放纵于酒色 , 不必为之讳言 , 但仅是一年多的时间 。 而“亲迩卷轴 , 为日无多”一句 , 并不符合事实 。 张先生对李慈铭晚年读书曾予肯定:“知其晚年学进气平 , 持论乃迥异于昔矣 。 ”不过大概没有看到李慈铭最后四年的日记 , 那时他的学术论见更为精当 。 总的看来 , 张先生对李慈铭的评论 , 肯定少、批评多 。 戴海斌老师之前深入剖析了先生对李慈铭学术的评价 , 客观允当 , 我个人深以为然 。
综观清代学术史可以发现 , 不少学者在青年时代热衷于作诗作词 , 而后才专心治学 。 而学者往往 , 尤其是在乾隆朝开四库馆时 , 要比诗人获得更高的认可、更多的机会 。 虽较早确立了诗人的身份 , 但李慈铭有着强烈的自我预设 。 虽热衷于宦途 , 但读书治学是其立世的终极目标 , 谓“古今无学问外之人才 , 天下无读书外之事业” 。 又因中年后转行治学 , 他深知由文士到学者之甘苦 , 故不大喜欢姚鼐 , 曾批评到“姬传本文士 , 而妄思讲学” , 也不喜欢文士兼学者的袁枚、翁方纲以及朋友谭献 。 不过 , 他对他们的批评 , 颇能深中其病 。
李慈铭对向学之晚有切身之痛 。 实际上 , 对秉持“词章乃学人之游艺”的他来说 , 孜孜以求者在于经史 , 也更期望入儒林传 。 尽管如此 , 他并没有绝对的自信 。 如他在《六十一岁小像自赞》曰:“是儒林耶?文苑耶?听后世之我同 。 ”
李治民|张桂丽:“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
文章图片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 北京:中华书局 , 1977年 。
《清史稿·文苑传》共收录354人 , 正传105人 。 李慈铭位于《文苑三》 , 传文出缪荃孙之手 。 能入文苑 , 本已难能可贵 , 但总让人意难平 。 因在重儒轻文的时代 , 入儒林要高等一些 。 同时 , “文苑”并不能准确定位他们的实际身份 , 大概只表明各人在文学创作上更胜一筹而已 。
李慈铭曾在《说文》上下功夫 , 但并未成书;也致力于史学 , 曾与王先谦就《汉书》往复探讨 , 对《宋史》《明史》也有论断 。 但他批校的读史札记散在数百册藏书上 , 并未经整理 , 直到后来才由王重民辑录成书 。 按照当日入选《儒林》的严格标准 , 他确实是不符合的 。 尽管如此 , 李慈铭的名气不可谓不大 。 在民国期间 , 由于日记的影印出版 , 读书笔记、读书札记的陆续出版 , 他始终都在学者的研究视野内 。
李治民|张桂丽:“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
文章图片

王重民:《书目录后》
在认真、谨慎地考察李慈铭的治学过程、学术成绩后 , 我们可以说他实现了由文士到学者的学术追求 。 在评论历朝诸家学术时 , 他驾轻就熟 , 笔锋犀利 , 极为自信 , 所展示的不仅是阅读之勤、涉猎之广、识见之精 , 其批评天赋也超出时辈 。 在批评过程中 , 他注重版本、校勘、考证 , 秉承汉学家的旨趣 。 从他的品评持论来看 , 他极力维护汉学 , 但也能站在汉学传人的立场上 , 深刻检讨汉学流弊 , 批评汉学家好博 , 有别裁之短 , 且缺乏经世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