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梁晓声郭红松绘
本文图片
这几个月 , 小说《人世间》俨然成了梁晓声生活的“主题” 。 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收割”了老中青几代观众 , 把这部本已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和作家本人又一次推向了前台 。 他感激大家对作品的认可 , 也因纷至沓来的采访和活动而感到有点累 。 采访前 , 梁晓声有言在先:“《人世间》谈得很多了 , 就不再谈了 , 希望大家读一读我的新小说《中文桃李》 。 ”
实际上 , 自2017年底《人世间》出版后 , 梁晓声一直保持着高产的写作状态 , 先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 , 一部是202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命》 , 一部是不久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桃李》 , 都聚焦于“80后”青年的成长 , 以年轻人视角写出了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 尤其是新作《中文桃李》 , 被梁晓声视为自己的倒数第二部长篇小说 。 他说:“写作跟面点老师傅开面馆没多大区别 , 我还有一本正在写的长篇小说 , 写完后 , 不管水平怎么样 , 梁记面食店就要关张了 。 我的缸里还有一团面 , 这团面不能浪费 。 ”
写给中文系“80后”
【梁晓声|梁晓声:文学是人生的底色(名家近况)】2002年 , 梁晓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与青年学子有了直接而频繁的接触 。 当时 , 他的学生正是“80后”一代 。 多年来 , 他关注着学生们离开校园后的人生际遇 , 想通过小说的方式 , 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一点记录 , 也作为一份礼物 , 送给曾经教过的学生 。
《中文桃李》以第一人称视角 , 讲述了世纪之交 , 李晓东考入本省文理大学中文系后发生的故事 。 他和同班男生一起听汪尔森教授的课 , 获得文学启蒙;办《文理》杂志风光一时 , 刊发的作品被《读者》转载;接触有点各色的女生徐冉 , 初尝爱情的纠结与甜蜜;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 , 探寻前路何方……在这所大学 , 以李晓东和徐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 , 在经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与误解 , 经受2003年非典疫情的考验后 , 收获了成长、友谊和爱情 。 他们带着中文教育的四年所得 , 步入了小说下半场 。
《中文桃李》是一部写给中文系的作品 。 “在上世纪80年代 , 中文可是非常风光的一个专业 , 才子和才女们都在中文系 。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中文系 , 那如何得了?”梁晓声说:“后来文学开始边缘化了 , 当书中的主人公们开始学中文时 , 中文系好像成了一个‘筐’——过去是喜欢中文才去读 , 现在可能是权宜之计 , 出于理科成绩不理想才无奈去读 。 ”但在他看来 , 学生在中文系收获的人文教育 , 尽管不会令他们短时间内获得财富和成功 , 却培养了他们的从业能力、读书能力 。 比如小说中的李晓东 , 因担任《文理》主编 , 在日后省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纪录片团队几份工作中 , 每每能做出不错的成绩 , 以至于多年后妻子徐冉对儿子说 , “你爸的人生 , 现在仍靠文学那碗饭垫底儿” 。
和《人世间》相比 , 《中文桃李》给人的感觉没有那么多忧患与沉重 。 书中不乏一些“小幽默”和贴近年轻一代的网络语 , 如“公式(音duǐ , 指顶撞)”“佛系”“颜值”等 。 “写年轻一代对我是个挑战 , 首先是语言不一样 , 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 。 因此我在语言上尽量融入年轻人 。 ”梁晓声说 , “代沟肯定是有的 。 到年轻人中去 , 和他们天天打成一片 , 代沟还在 。 你在沟那边、我在沟这边 , 我们还是可以亲密地交流” 。
- steam|让钓友头疼的4种小杂鱼,个个都是好食材,难怪成为“老头乐”
- 毛云|丈夫去世后,西安独居老年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 元春|元春省亲是否即康熙南巡?
- 人际关系|职场中人际关系的真相:情感永远都是利益的附属
- 冰种翡翠|冰种翡翠是热度最高的品种,它的增值速度很快,品质高的价值也高
- 翡翠|买不起高昂的玻璃种,糯种翡翠也是不错的选择,价值实惠又美观
- 教育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被强制进厂实习是为何,应该如何提升自己
- |职场中如何加速成长?真正厉害的职场人,是这4种段位的高手!
- |精品高高在上,普品难挑大梁,红藏下一个热点会是什么?
- |最懂陶渊明的那个人,可能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