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毛姆的分隔主义自画像( 三 )


毛姆的叙事天赋令他将小说的这两个层面整合得几无缝隙 , 或者说他将自己的人生相当平顺地嫁接在了高更的生平之上 。 他简单明晰的语言风格正适于神话寓言类故事的讲述 , 而生动讥诮的对白又为故事增添了肌理和趣味 , 承受着他的三分人格投射的三个主要男性角色及其互动提供了故事的深层心理构架 , 是情节张力和戏剧性的主要来源 。 最后 ,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象征主义的书名也起得非常妥帖 。 这一意象组合在文化传统里本来就有着广为接受的丰富意涵 , 易于深入人心 。 在我看来 , 艺术家神话中的传奇经历和鲜明形象 , 一个如毛姆般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的内心戏剧外化而成的耸动故事 , 被毛姆的一支笔调和得如同行云流水 , 给读者以绝佳的阅读体验 , 再加上迎合了时代思潮的书名的点睛作用 , 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畅销百年的经典 ,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 。 在迈克尔·豪斯为毛姆拍摄的纪录片里 , 一位作家为毛姆辩护 , 说他其实和现代主义大作家们一样无畏 , 探索的是一样的主题 , 并且将之放置在了一个谁都能够读懂的框架内 。
谈到毛姆的叙事天赋 ,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 , 这部小说在结构布局上也令人联想到高更以粗线条分隔大色块的分隔主义画风 。 小说的故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伦敦部分、巴黎部分和海岛部分 。 每个部分的叙述视角都不一样 。 在伦敦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沉闷乏味的证券经纪人 , 从“我”和他妻子的视角看去 , 他的社交存在感为零(“他等于零”);在巴黎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独自挣扎的艺术学徒 , 在绘画创作中陷于天人交战 , 穷愁潦倒 , 对朋友和情人冷酷无情 , 是个损友加渣男 , 得分为负;在塔希提岛 , 将岛民的视角汇集 , 他是比土著更土著的红毛画家 , 终于和环境水乳交融 , 全心创作 , 是一个无畏疾苦 , 在艺术之路上披荆斩棘开疆辟土的勇士 。 毛姆数次在小说中提起关于叙述顺序和素材排列的考量 , 这让叙事本身及其意图的存在感变得很强 , 如同粗线条在分隔主义画风中一般清晰 。 毛姆似乎也有意提醒大家注意他在结构布局上的用心 。
除去三个男性角色外 ,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也都塑造得个性鲜明 。 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是个上流社会的淑女 , 势利又清高 , 自诩爱好艺术 , 却颇为讽刺地没有眼力看出自己丈夫极高的艺术天分;她拥有才能可以自立 , 却固持着女性唯有依靠男人生活才有面子的陈腐观念 。 斯特洛夫的妻子布兰奇两度为爱情飞蛾扑火 , 却遭受抛弃最终悲惨离世 , 毛姆对此冷淡置词 。 他嘲笑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 , 甚至通过斯特里克兰德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 。 你像对待狗一样对她们 , 打她们打到手痛 , 她们却还是爱你 。 她们也有灵魂吗?这肯定基督教最荒谬的幻觉之一 。 ”可以说 , 这两个女性角色的身上都有着毛姆妻子西丽的影子 。 毛姆虽然写出了一种社会和人性的现实 , 却也在此暴露出了他自己对两性隔阂的不解和观念上的局限性 。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不管不顾伤及他人的行为 , 毛姆通过叙述者“我”之口先是表达了谴责 , 后来又以艺术之名做出了辩护 , 态度颇为纠结:“斯特里克兰德是个烂人 , 但我觉得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 。 ”又比如 , 小说里斯特里克兰德遭抛弃的妻子这样诅咒他:“我希望他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痛苦地死去 , 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 。 我希望他染上恶疾 , 浑身烂掉 。 ”虽然“我”认为这话很恶毒 , 但小说的最后 , 大家都看到了 , 毛姆对斯特里克兰德终局的安排正应了这句诅咒 。 可见毛姆虽然塑造了一个弃世绝俗的艺术家形象来替他冲破束缚 , 却在内心深处仍然受着社会禁忌和道德评判的禁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