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育大讲堂·祁志祥演讲录|“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五 )


80年代以来 , 由于马克思《手稿》意义的发现 , “美在实践”换了个表达方式 , 叫“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南方北方的大学美学教材都这么讲 , 因为实践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过程 。 但表述不一样了以后 , 给我们带来了好多麻烦 。 比如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这两个概念之间有没有差别?“人的本质”本身就是争论不下的概念 。 用一个争论不下、莫衷一是的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 , 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 再说 , 什么是“对象化”?“对象化”是不是“物化”?如何用“人的本质力量”来“对象化”、美化自己和社会?这些都留下了许多疑问 , 让人没法操作 。
当西方存在论进入中国以后 , 出现了一个新观点 , 叫“美在超越” 。 “超越”是一个功能性的名词 , 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名词 。 我开始不明白“超越”什么 。 后来我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 发现“超越”是指对肉体欲望的超越 。 美不完全是感觉肉身的愉快 , 有形而上的超越追求 。 然而 , 由于“超越”是一个功能性的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 , 本身并没有显示“超越欲望”的涵义 , 所以“美在超越”也就不具有对于大众审美的有效指导性 , 不做专门研究的人绝对不知道“超越”什么、如何“超越” 。
当下中国还有一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 就是“美在意象” , 指美根源于意象 , 甚至就是意象 。 我要说的是 , 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是美的 。 夜里做了一场噩梦 , 吓死我了 , 你不能说噩梦的意象是美的 。 部分意象可能是美的 , 但不是全部 。 美似乎还有非意象的东西 , 比如我们现在说的“科学美” , 用“意象”去解释就很牵强 。 另外 , “意象”存在于审美主体的脑海中 , 否定了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 也站不住脚 。 我们说某个人美 , 美就美在她的形象本身 , 而不是在我的“意象”中 。 “美”是对象本身存在的品质 。 世界美学大会曾经在北大召开 , 有外国的学者提问:如果说“美在意象” , 那么是不是他们就不需要到中国来看故宫、黄山了?因为“美在意象” , 大家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了 。 这个提问够具有讽刺意义的 。 故宫的美美在何方?就在它的形象之美、内涵之美 , 跟主体的观照及其附加的意义没有关系 。
综上所述 , 从客观的角度想概括出一个美的现象的统一性来 , 是徒劳的、不可能的 。 对称是美 , 不对称有时也美;和谐是美 , 不和谐有时也美;典型是美 , 不典型有时也美 , 如此等等 。 从客观方面去寻找 , 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方面 , 都找不到统一性 。
三、美的现象可以从主体方面找到统一性
美的现象丰富多彩 , 从客观方面找不到统一性 , 但从主体方面却可以找到统一性 。 这就是:无论什么现象 , 只要我们把它称为美 , 就会无一例外地引起审美主体或者说观赏者的愉悦感 。 人们把“美”这个词加到对象身上 , 首先源于愉快 。 对此 , 中国古代早有先见之明 。 《淮南子》说:“佳人不同体 , 美人不同面 , 而皆悦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 , 而皆调于口 。 ”《抱朴子》说:“五味舛而并甘 。 ” “妍姿媚貌 , 形色不齐 , 而悦情可钧;丝竹金石 , 五声诡韵 , 而快耳不异 。 ”比如美女有高冷型、妖艳型、端庄型等 , 如果要在五官、形象上概括出统一性来 , 不可能 。 但她们都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愉快 , 所以都可以叫“美女” 。 再比如汤姆·克鲁斯 , 男性观众都觉得他形象英俊 。 如果进而要在男人的英俊与女人的美丽之间找到统一性 , 那就更难了 。 “不爱红装爱武装” , 所以有女孩子取名“赛男” 。 其实 , 女孩子真像男孩子 , 无论身高、长相还是性格 , 那就糟糕了 。 因为女人的美与男人的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