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正式书名,来自于这本西班牙“奇书”( 二 )


瓦尔特按照检查的要求对内容进行了修改 , 在他死后数年 , 修改版才终于在1594 年发行 。 但这并不代表他屈服于宗教裁判所的压力 , 虽然做了或多或少的修改 , 只要基本的主张没有被扭曲 , 他认为比起被禁还不如让其出版 , 这样还能多少完成一些历史责任 。 事实上 , 这个修正版本在17 世纪以后成为多个版本的基础 , 但最终该书实现“名誉恢复”一事 , 还要等到1966 年11月15日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结果 。
套入现代模型 ,
或可称为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那么 , 究竟是该书的哪个部分被宗教裁判所盯上了呢?在特利腾大公会议 , 也就是1546 年4 月8 日第四部会的决议中(有关《圣经》的版本与利用) , 规定不可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而肆意解释基督教教义 , 《圣经》的正确解释必须交由教会来决定 。 虽然不管我们怎么检视瓦尔特的这本书 , 都没能找到对抗教会决议的部分 ,但是他那足以影响读者内心的文笔过于大胆 , 大概是诱发宗教裁判所过度警惕的源头 。 比如说 , 他在引用亚里士多德来讨论梦境之后 , 说了这么一段:“从以上的立论中可以得出的是 , 理解力与记忆力是相对立的 , 是两种相反的力 。 所以记忆力超群的人没什么理解能力 , 像那些理解能力与记忆力同样杰出的人是不存在的 。 ”(第五章)他的主张与基督教的信仰本身并不冲突 , 但是在神经质的宗教裁判所看来 , 也不是不可以将其解释为一种搅乱淳朴信仰的具有危险性的傲慢见解 。
若是将本书套入现代的模型 , 或许可以称其为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 差异心理学是指 , 研究人种、性别、个人等出现的心理差异的学问 , 在19 世纪末由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奠定基础 。 当然 , 瓦尔特本人是不可能知道差异心理学这类名称的 , 倒不如说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笑掉大牙的地方 。 但是同时在他的书中却始终贯彻着比现代差异心理学的范围更为广阔的问题意识 。
|《堂吉诃德》的正式书名,来自于这本西班牙“奇书”
本文图片

电影《堂吉诃德》(1957)剧照 。
瓦尔特在古典上花了许多心思 。 《圣经》就先另当别论 , 他在书中使用的都是对当时的知识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古典作品 , 按引用频度高低为顺序的话 , 是盖伦、亚里士多德(相当批判的态度)、希波克拉底、柏拉图、西塞罗等人 。 只是他的这种“常识性”的见解 , 在他敏锐的问题意识中逐渐发酵 , 开始前往出乎人们意料的地方 。 瓦尔特在展开自己的思索的过程中 , 深切体会到从正面思考“人格”这个大问题的必要性 。 面对在医学上蓬勃发展着的人体解剖学 , 却依旧无法看清人类的本质与本性 , 对此作为医生的瓦尔特无法不感到焦虑 。 所以他在这问题上换了个方向去思考 , 不从人体而是从心脏的解剖下手 。 他用上毕生所学的全部生理学知识 , 全神贯注于实证的心脏解剖上 。
在推进此工作的过程中 , 他虽然惊讶于其中存在太多以前从未着手解决的问题 , 仍旧独自一人孤军奋战在这个领域 。 比如说在第二章中写道 , “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脾气 , 所以(即使是同一人物也)会采取相反的行动” 。 像以上有关“脾气”的单纯指摘都未曾在西班牙出现过 。
而特别受到他关注的是“才智”(ingenio)的真身 。 他将人类内心的全部能力称为才智 , 并从性质上将其分为三种:记忆类、智力类与想象力类 。 记忆系统操控简洁明快的问题 , 与比如说语言学习、法律等事物相关联 。 智力系统顾名思义 , 即操控理解能力 , 与神学、医学、辩护、道德哲学等学问有关 。 若是具备此类智力类才智的人再有幸得到名师与文献的话 , 则可以对付各类难题 。 而想象力系统操控创造性的事物 , 与诗歌、雄辩术、音乐、说教、绘画、政治等相关(第八章) 。 像以上的分类法或公式化可以说是瓦尔特最擅长的地方了 。